专访 |《我不是药神》编剧韩家女:其实这个电影,挺主旋律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被刷屏了,一连串的数据着实骄人。


7月4日凌晨,《我不是药神》官方宣布点映票房已破亿;7月5日上映当天,根据猫眼专业版,《我不是药神》仅用了12小时38分钟,综合票房就达到了2亿元。


而影片的口碑更是爆棚。豆瓣评价9分,猫眼评分9.7,淘票票评分9.5,几乎是目前已知公映的国产片最高分。   



《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故事,人物刻画描摹细致、有的放矢,“众生相”营造颇见功力,演员演技、影片配乐、剪辑、镜头全部“在线”,不愧是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的国产片佳作。


那么,这个大家交口称赞的影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又是怎样被改编成让人看了“笑中带泪”的影片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中国电影报道》独家专访了《我不是药神》的编剧韩家女。


早上10:40分,记者到了坏猴子影业。迎面来了个高挑、瘦削的美女。

黑色上衣、条纹短裤、厚底鞋,胸口的精致别针和耳环相映成辉,整个人是明艳的欧美范,气质却沉静如水墨。

莫名让人想到一句张爱玲的话,“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

旁边工作人员介绍,这位是韩家女编剧。

她抬眼,一脸真诚又略带羞涩的笑:你好你好。

那,我们开始吧?

“搜集程勇相关资料的时候,我哭了好几次”  

《我不是药神》是我研究生毕业后的作品,这个剧本不是我写的第一部,但是是被采用并改编成电影的第一部(笑)。

我记得是2015年2月份,春节刚过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打开电视,看到央视有一个节目好像是《今日说法》,我记得那期标题叫《救命的“假”药》。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确实非常感动。然后我就觉得这个人物从他生病到最后被无罪释放,十几年的经历正好就差不多是一个电影的内容,量很足,不如自己写个剧本出来。

当时我刚毕业没多久,也没有其他事干,所以真的没有多想,就写了。

写剧本的时候其实比较平静,但当时看这期节目、包括搜这个人相关资料的时候,哭了好几次。我觉得他确实没有赚钱,好像乍一看不太符合逻辑,所以这个故事才独特才感人。


后来初稿2015年完成了,给了宁浩导演。他对我来说是导师般的人物,他一看,觉得可以操作,故事、人物本身都是很有魅力的,就决定拍成电影。

2016年坏猴子青年导演计划发布会上,《我不是药神》这个项目正式启动,他找了我的研究生同学文牧野来做导演。可能别人接到这个题材会觉得有点棘手,但宁浩导演没有,我觉得他也是非常有勇气。


其实,我都没有料到这个剧本能被宁导赏识、被拍出来,因为当时确实就是想练练手而已,毕竟今后也要吃这碗饭。

“题材已经够沉重,再以沉重的手法体现,可能有些观众就会受不了”    

其实在我的剧本初稿里,男主角程勇,就是徐峥老师演的那个角色自己是有白血病的。但后来文牧野导演觉得,如果主角也是一个病人的话,那么有些动作的场面可能就完成不了,性格也不会这么强,自我表达的情绪也不会这么多,就进行了改动。


第一稿其实没有那么多黑色幽默的元素在里面。但后来,监制和导演他们就觉得这个题材已经非常沉重了。如果再以一个沉重的手法进行体现的话,可能有些观众就会受不了,所以添加了一些黑色幽默的部分。

另外,“黄毛”彭浩、神父、跳舞的思慧那几个人物其实都是导演和另外一位编剧塑造的。文牧野原创的角色是“神父”,是一个需要有“救赎”作用、但又不进行宗教化形象处理的角色,又“承包”笑点。应该说这几个人物塑造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实我觉得主人公“程勇”这个角色并不能说随着剧情展开而成长了,“成长”这个词并不是非常准确,因为人其实都有双重性格的,好的占一半,坏的占一半,程勇也是。

他可能前半部分就是一个上海的“小瘪三”那种形象,但心里其实一直是有善良的一面的,不过是在他帮人的过程中,外界的刺激逐渐把他这份善良激发出来了。

“不要太急于宣泄自我,要多关心和关怀别人”    

《我不是药神》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中等和底层阶级的。因为我觉得电影不应该只关注王侯将相、公侯小姐,应该多关注普通人,可能这也是它成功的比较重要的因素吧。

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受到了索德伯格导演、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永不妥协》的影响。


罗伯茨有点像女版的“程勇”,一开始整个人的状态也是乱七八糟,也是一个经济上没钱了的人,初衷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困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平民英雄。

我受这个电影影响比较深,它的拍摄手法我也很喜欢,很质朴。

当然,可能有人会联想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因为两部都是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俩人都是英雄,也都跟疾病绝症相关。


但实际上两个电影的年代其实不一样,而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个主人公原型已经去世了,而陆勇先生现在日子过得还是很美好的,他挺幸福的,自己也非常能干。

其实《我不是药神》整个故事,我们都觉得是一个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的故事。并不是只有描写民族英雄,爱国情怀的影片才是主旋律。这部影片劝人向善,善待别人,关怀别人,也是一种主旋律。


它里面没有美化任何一个人,也没有丑化任何一个人,更没有批评任何一个人,  叙事的角度和视角都很客观。

我在写作时并没有带什么情绪,除了同情之外,并没有太激烈的情绪。

我觉得一方面跟我自身性格有关,比较阳光吧,另外就是我不希望陷入一种怨妇式的抱怨当中,也不希望过度美化、丑化或者脸谱化任何一个人。


我认为文艺创作者在初出道的时候,不要太急于宣泄自我,要多关心和关怀别人。

目前好像有些年轻导演或者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容易急于表现自我,甚至在主人公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这样的话,一个作品就容易太自我,肯定会丢失一部分观众。

我们剧组里,其实导演、摄影老师等,他们在执导和拍摄时一点炫耀的成分都没有,非常朴实,平铺直叙。我觉得如果你一会儿倒叙、一会时空跳,普通观众要产生共情也是挺难的,因为他情绪也是跟着跳来跳去的。


我觉得大家还是以一种尽量客观的关怀的目光来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吧,最重要的是以情动人。要感动别人,先把自己感动,再把别人感动。

“我希望大家不要对电影圈从业人员太苛刻,多互相理解”    

我们这个剧组真的是非常强。导演是80后,摄影老师也是80后,是一个以80后为主的团队。


而且大家并没有像有些长辈想象的那样不切实际,其实都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动机其实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不管最后能不能达到,我觉得起码动机是这样的。至少从《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电影创作者们的横空出世。

文牧野导演非常强,我对他非常崇拜。之前是同学,在学校见过几次,点点头,就觉得这个导演好严肃啊。但是通过这个项目合作以后,跟他接触了熟了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就觉得还挺开心的,交到这么一个好朋友。


宁浩导演和徐峥老师也是非常敬业,非常有经验的人,他们让剧本和电影变得更加好。徐峥老师几乎是电影开拍到最后,一直都在片场,全程都在参与,我很佩服他。

我其实觉得整个创作过程中最满意的在于,当初运气比较好,能选中这个题材。如果当天中午我没有打开电视,没看那个节目,也许就错过了。

大家也不要对电影圈的从业人员太苛刻了。我觉得要互相理解,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既要多理解创作者,毕竟创作者的黄金期是很短的,一个电影制作出来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周期很长,如果反响不好或者不能上映,一耗三四年也挺可怕的;也要理解演员们,因为演员其实一年相当于普通人三五年,所以他们对题材挑选比较着急或者不太慎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希望大家能多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但是其实现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挺多的。而且如果从投资角度来说,也不是现实主义就意味着赔钱。我觉得普通观众对于这个题材的热情度还是很高的,做得好的话可以做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现在其实主旋律作品比如《红海行动》起来了,现实主义题材也起来了。中国电影肯定是越来越好的,虽然中间有波折,但我觉得前景会非常辉煌。

访、作者、编辑:娜塔莉·博

来源: 中国电影报道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