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第一名山的“前世今生”
泰山余脉丰富的地下水,浸出了济南。
从此,这座城市与山有了不解之缘。
诗人李贺有言,“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站在千佛山齐烟九点坊的地方,向北能望见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满山松涛,呼应着碧波轻涌,构筑一座城市的水墨长卷。
其中,凭借一战役、一幅画、一首诗而坐拥“济南第一名山”的华山,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竞相攀登的名山。
华山,原名华不注,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萼跗”,亦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意为此山如花附注于水中。
先说一战役。
华不注,又称“金舆山”,因当年齐侯顷公的金舆车路过而得名,这还得从五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说起。
鲁成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89年的春天,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
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
至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
后来,曾巩游览华不注,作诗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在于山水之间回荡着的浩然之气,华山便是最生动的写照。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在于山水之间埋葬着的忠孝之魂,华山便是最厚重的橼笔。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鞭打芦花的故事,在济南大地上流传已久,小子骞跪求父亲的场景,不知令多少人感动落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父亲的粗暴,继母的狠心,更反衬出闵子骞的宽厚、善良,最终注入华山的文化流脉中,福泽后代。
再说一幅画。
某个秋高气爽的午后,赵孟頫和爱妻管道升外出闲逛,不觉中来到鹊华桥,他举目四望,被远处鹊、华二山的迷人景色所倾倒,两人喜出望外,畅怀淋漓,夕阳遍洒大地,才恋恋而归。
偶然的一次邂逅,却成就了一个梦。
赵孟頫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后,一天,他和好友们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说起游览过的名山大川,他对济南的山水盛赞连连,提及鹊、华二山,一座浑圆敦厚,一座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俊美巍峨,在座的为之神往,唯独周密低头不语,他询问才得知内情。
周密常年居在江南,祖籍却是齐州历城,“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他自称“历下周密”。应周密之邀,赵孟頫取来画具,提笔挥毫,凭着脑海中的记忆,绘制完成《鹊华秋色》,后来成为传世名作,清代传入宫廷收藏,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赵孟頫在题跋中书:“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一幅画,一段情缘,最终都入了梦境。
还有一首诗。
当属李白的名篇《古风·昔我游齐都》,“兹点何秀俊,绿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其实,古时华山名气甚大,无数名人志士纷纷登临,留下璀璨的诗篇,元好问咏叹,:“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王恽客居济南,留给后世一篇《游华不注记》,文中描绘了华不注一带的山水盛景。
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乘。到了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来,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
固然,康有为“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的设想没有实现,但是,令人无比欣喜的是,伴随华山片区的规划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初露芳容,光华大道已经铺就,华山湖面基本成形,昔日山水相映、云润雾蒸“鹊华烟雨”的盛景将指日可待。
就像年过七旬的老华山人张善富所说,“千佛山有山无水,趵突泉有水无山,唯独华山景区有山有水,山水俱佳。”
新华山,使劲儿的开,迎接天下客人的到来,书写新的生命华章!
延伸阅读
华山生态湿地公园成济南市民游客假期“新地标”
作者:金白水
编辑: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