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路上突破崛起

齐鲁网10月16日讯

             

                   东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路上突破崛起  (东营台记者 杨通 编辑 张维龙)


    东营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同时又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是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建市以来,我市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加工产业链丰富的优势,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对区域经济进行全面改造,从而改变资源城市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区域经济转轨。为全国其他资源城市探索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示范。

                    1.jpg    


    1983年10月15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需要,东营市正式成立,并依托胜利油田,发展为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当时东营70%的GDP、70%的产业和70%的财政收入均来自石油。石油及相关产业经济一度占到了全市经济总产值的70%。我市坚持以改革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7年,全市石油接续和替代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92.6%,国内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好于同类资源型城市。

                  5.jpg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我市突出绿色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生态畜牧、现代渔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实行集约经营,提高产出效益。东营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高新示范区。
    突出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石油接续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壮大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和石油装备、纺织、制浆造纸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延长拉伸产业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培植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膨胀经济总量。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引进高新技术装备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跨越,打造东营升级制造版。到目前,全市石油炼化能力和新闻纸产能居全国首位,离子膜烧碱、轮胎子午胎、阴极铜产能居全省首位;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5.9%,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4家;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占全省上榜总数的五分之一。

                     2.jpg    

    突出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着力推动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服务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突出完善配套,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网”绿化、生态林场建设工程,新增林地面积92.77万亩,被评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荣誉称号。探索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率先建立了市、县两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被确定为全省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实施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建设,每年节约标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0万吨。突出“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特色,加强中心城建设改造,初步构建起现代化城市框架。加快推进港口、机场、高速铁路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4.jpg    

      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02亿元,同比增长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进出口增长2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各项指标均居高于山东平均水平,也高于同类资源型城市增长指标。同时,地区生态环境也得到较大完善,国土绿化、污染防治、水气治理、能耗排放等监测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范围,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东营的经验做法,为全国全省同类城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探索了经济与环境双赢模式。

                     3.jpg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