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浙江建立县级“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三大亮点”值得围观!

  “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事关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日,浙江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预算编制审核工作的通知》,明确从编制2020年预算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县级“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工作,进一步强化县级“三保”责任,规范县级“三保”支出预算编制,从源头防范和降低财政运行风险。

  审核对象

  按照财政部关于“省级财政部门第一年选择审核的县级个数不得低于本省县级总数的30%,以后年度每年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选取建德市等24个县(市、区)作为首批审核对象,今后按要求逐步扩大范围。

  审核内容

  根据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和标准,对县级“三保”需求和预算安排情况开展审核。重点审核“三保”支出保障范围是否合规、合理,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地方保障标准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级标准,“三保”预算安排是否足额,在政府预算(草案)中是否有保障等。

  审核程序

  主要分为3个阶段:

  1

  县级

  自查

  2019年12月15日前;

  2

  集中

  汇审

  2019年12月16—20日;

  3

  整改

  落实

  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底。

  为抓好县级“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工作,省财政厅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浙江预算管理实际,着力打造“三大亮点”,实施富有浙江特色的自选动作。

  亮点一:

  一批需关注的审核对象

  首批哪些县区纳入审核,都由数据说了算。

  根据市县财力基本状况、存量资金可调控能力、当年财政收入困难状况等指标,建立市县财政困难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动态评价市县财政困难程度和财政保障能力。根据评价结果,将财政困难程度较高和财政保障能力相对较弱的县(市、区),作为首批审核对象。

  亮点二:

  一个接地气的工作专班

  将上级工作要求和基层实情深度融合,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从市县挑选熟悉“三保”工作、熟悉部门预算的10位业务骨干,组建县级“三保”预算编制联审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基层业务骨干熟知基层实情的优势,从研究讨论制定审核办法和程序,到全程参与审核工作,着力提高审核工作的开放性和合理性。

  亮点三:

  一套高效率的审核办法

  让基层财政客观反映情况的同时,实施精准的核实校验机制。  设计表样时,充分考虑基层财政管理实际,既便于基层财政反映县级“三保”需求和预算安排的总体情况,又能体现个别地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依托数据逻辑、业务关联等因素,建立严谨的校验机制,高效查验“三保”预算足额安排以及政府预算(草案)资金保障的真实性。

  (内容来源:浙江财政)

  我就知道你“在看”

来源: 山东财政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