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来到大同市西坪镇坊城新村,同搬迁户白高山一家坐在炕沿儿上拉家常。这一亲民爱民的举动,折射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让人倍感温暖亲切,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标杆。“多去老百姓的炕头坐坐”,是一种工作方法,经常坐到群众“炕头”,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头”。
走进百姓“心头”要善听心声。现实中,少数干部一年进不了群众家中几次,严重脱离群众;有的走进群众家里,坐不下、坐不住,与群众有隔阂。基层走访调研是干好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党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要多采取“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调研方式,善于听心声、摸实情,真正了解民之疾苦,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更要有安步当车、抬腿就走的好习惯,到屋角炕头、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零距离、面对面。
走进百姓“心头”要会说土话。有的党员干部长期坐办公室,只会说普通话、讲书面语,不会讲方言土语;有的只会照本宣科,不会拉家长里短;有的甚至对群众讲官话套话。群众最反感那些“常讲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讲好群众语言,是党员干部提升自我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门必修课。要善于用讲故事、说道理、拉家常的方式解疑释惑,用群众爱听的大白话、大实话谈心交心,在沟通中增进感情、拉近距离。
走进百姓“心头”要多做实事。有的党员干部把走访群众当硬性任务,下基层走访,带去慰问品,放下拍个照,说不了两句话就匆匆离开;有的不愿去炕头坐坐、不愿喝老百姓端过来的水。走进百姓“心头”,就要带着感情走访调研,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多聚焦群众的操心事,多关注百姓的安危冷暖,坐下来、沉下去,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好交通、饮水、就医、上学、务工等实事,让群众的心头热起来。
(供稿:淄博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