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鹤梁

原标题:中国白鹤梁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

  1988年

  白鹤梁成为长江三峡文物景观中

  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

  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赞为

  “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目前

  白鹤梁的申遗工作

  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如果成功

  它将成为全世界首个

  水文记录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白鹤梁题刻;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 文 |中华水文化专家、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 谢祥林  

  01 

  千年奇迹

  在长江中上游的重庆市涪陵区

  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水文遗址

  已在江水中沉浮、隐现了数千年

  它就是白鹤梁

  白鹤梁古称“巴子梁

  是一道长约1600米

  平均宽15米的天然石梁

  因长江水的冲刷分割

  被分为了上、中、下三段

  (布满题刻的石梁,请横屏查看;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白鹤梁上

  从唐朝广德元年(763年)以来

  历代题刻的诗文和图形石雕

  共有170余则

  包括12000余字、18尾石鱼

  2尊观音、1只白鹤

  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现代复制的水标石鱼;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它是全世界唯一一处以石鱼为“水标”

  并进行观测记录的古代水文站

  比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

  ——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

  早了1100多年

  (早期在白鹤梁进行观测;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千余年来

  白鹤梁涨水隐没、枯水显露

  直到1994年现代水利工程

  ——三峡大坝启动施建

  长江水位随之上涨

  白鹤梁将永没于40米深的水下

  为了保护这一古老的水文遗址

  国家组织科学家、专家

  及众多学者展开研究

  最终确定了其保护方案

  (专家正在实地考察;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2003年,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经过近7年的施工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终于诞生

  这一沉淀、融合了中国古人智慧

  和现代科技的千年水文奇迹

  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辉

  02 

  水文科学

  水,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明

  都出现在大江大河的流域范围内

  如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

  西亚的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度历史古城瓦拉纳西;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人类的水文观测史相当悠久

  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代中国

  都曾有原始的水文观测记录

  例如中国

  古人以石刻的形式记录观测水位

  形成了独特的水文观测历史

  其中以涪陵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

  长江三峡地区水文石刻群

  尤为璀璨夺目

  白鹤梁究竟特殊在哪里

  何以能成为长江

  乃至中国古代水文石刻的代表?

  或许可以通过一次具体的对比

  来得到答案

  (长江瞿塘峡夔门石刻;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先以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为例

  他们掌握了尼罗河的涨枯规律

  并在神庙附近

  留下了测量水位的标尺

  ——它们被称为“尼罗河水尺”

  尼罗河水尺有三种类型

  一是把水位标刻在河流的岸壁上;

  二是利用伸入河中的阶梯

  作为记录水位的标记

  可以直观反映水位的升降变化;

  三是通过导管

  把尼罗河水引入竖井或水槽中

  水位标记刻画在井壁或水槽中央的立柱上

  (古老的“尼罗河水尺”;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视线回到中国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代

  商朝的龟甲卜辞上

  也留下了占卜水灾的记录

  而战国时李冰设于都江堰的“石人”

  隋代的石刻水则、宋代的水则碑等

  证明了我国古代水位观测的发展与进步

  (都江堰;图片来源@YUMO_)

  ▼

  其中,2000多年前

  李冰在都江堰立下的石人

  应为我国最早的水尺

  (李冰石像;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至于长江三峡地区

  水文石刻更是极为丰富

  目前留存近两百余处

  此数量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其中洪水题刻多达174处

  但枯水石刻却相对稀少

  只有包括涪陵白鹤梁在内的8处

  江津莲花石共38段题刻;

  朝天门灵石仅15段题刻;

  巴南迎春石仅10余段题刻;

  丰都龙床石共72段题刻;

  记录了53个年份的云阳龙脊石

  记录了3个年代的奉节夔沱滟预堆

  刻于后蜀明德三年(936年)的江北耗儿石

  (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对比之下

  白鹤梁的独特和珍贵显而易见

  首先,古埃及等世界古国

  虽然水文观测的历史悠久

  但大多消失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尘埃中

  没能形成良好的连续性;

  其次,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水文石刻

  要么历史短暂

  要么规模较小

  水文和历史价值都较为有限

  (河岸上的古埃及神庙;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反观白鹤梁

  它连续记载了1200多年的水文记录

  真实而系统地反映了长江流域

  枯水年份的水位变化规律

  为长江航运以及水利工程的兴建

  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题刻也为研究长江水文规律

  历史文化变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峡水利工程一景;图片来源@Stefan Berncik)

  ▼

  白鹤梁的“石鱼水标”同样独一无二

  人们观察鱼眼与枯水面之间的距离

  来判断江水枯落

  这和现代水文站使用的

  “水尺零点”原理相同;

  而白鹤梁上众多题记中

  所载“水去鱼下数尺”也是基于此理

  1963年

  专家发现石鱼眼睛的高度

  竟与航运部门标定的

  涪陵地区水位零点

  在同一水平线上

  再经过进一步测量

  又发现唐代所刻石鱼的腹部高度

  基本等同于历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

  (历经江水冲刷的水标石鱼;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白鹤梁的科学性还不止于此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

  ▼

  开宝四年,黔南上言

  大江水退,江心有石鱼见

  部民相传丰稔之兆

  而根据有关部门对近百年来

  长江水文记录的分析

  长江枯水约十年为一个周期

  而石鱼作为最低水位标志

  其完全出水的年份

  实际上就是枯水周期的终端年

  意味着来年将降雨充沛、农业丰收

  因此当地也有了

  “石鱼出水兆丰年”这一千古佳话

  (石鱼出水兆丰年;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这些白鹤梁的水文科学

  所发挥的关键价值

  对于水文遗址的保护和研究而言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03 

  文化不朽

  作为一座古老的水文观测遗址

  白鹤梁的作用

  已经被现代科技所代替

  但其上的题刻

  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风流

  必将隽永于浩瀚历史长河中

  它们首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印证:

  古人向来有

  “冬春修禊”“游春迎新”的习俗

  在“天下第一书帖”《兰亭集序》中

  王羲之开篇即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图片来源@网络)

  ▼

  唐代大诗人杜甫

  同样在诗中描述

  人们在春季来前往河边沐浴浣衣

  洗尽旧年的污浊

  迎接新的一年

  (引自《丽人行》)

  ▼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由此可以想象

  在古时的涪陵

  每年的冬春枯水之际

  江心出现三段黝黑细长的石梁

  人们呼朋唤友、泛舟而往

  顷刻间,数舟靠石、众人上梁

  惊得石梁上歇息的白鹤高飞而鸣

  江面一时热闹非凡

  (古人登白鹤梁游览图;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从此,在白鹤梁上游春修禊

  成为涪陵流传千年的民间风俗

  历代文人墨客

  都要在此观景揽胜、吟诗作赋

  再请得石匠题刻于梁上

  例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

  峡路转运使朱昂题下

  (引自《涪州江心有巨石隐於深渊石傍刻二鱼古记云鱼》)

  ▼

  欲识丰年兆,扬鬐势渐浮

  只应同在藻,无复畏吞钩

  去水非居辙,为祥胜跃舟

  须知明圣代,涵泳杳难俦

  除了游春赋诗

  涪陵百姓还有“梁上求子”的习俗

  虽石梁是春游踏青之地

  但人们同样赋予其“吉祥”与“佛性”的含义

  在梁上题刻了两面观音像

  其中便有一面“送子观音”

  (乘船登梁的老照片;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题刻还是重要的史实考证资料

  它就像一部特殊的历史简牍

  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

  如古涪陵及周边地区的行政变化

  官员调度、水利建设的具体情况

  甚至是某些年份的灾荒或大丰收

  都能在白鹤梁上找到记录

  (各个时期的题刻拓印;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白鹤梁题刻不仅诗文磅礴

  书法更是精美绝伦

  字体篆、隶、行、楷、草皆备

  风格颜、柳、欧、苏俱全

  是一条精美的书法艺术长廊

  其中最著名的

  当属宋代黄庭坚的题刻

  当时他被贬涪州别驾

  遂自号“涪翁”

  宋元符三年(1100年)

  徽宗即位

  56岁的黄庭坚获赦东归

  临走前于石梁题下

  “元符庚辰涪翁来”

  (“元符庚辰涪翁来”拓片;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题刻大多面朝于北

  这是因为石梁的南面

  (即涪陵主城区方向)

  要么为错落嶙峋的乱石凸起

  要么为参差不齐的断面

  难有下刻之处

  北面则多为光滑平整的斜坡石壁

  极适合进行题刻

  而在三段石梁中

  居中的一段最长、面积最为宽阔

  所以此处的题刻也最多

  (光滑的石梁北面;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千余年间

  这些精彩的题刻与白鹤梁一起

  涨水沉没、枯水显露

  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

  水下石刻艺术群

  但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

  它们永远地停留在水下

  化身为真正的“水下碑林”

  04 

  宏伟工程

  1992年

  《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

  正式通过

  这意味着整条长江

  尤其是长江中上游的水文环境

  将被永远改变

  其中最显著的

  就是水位的猛烈上涨

  随之而来的

  是对三峡文物的保护考虑

  成为一大难题

  而关于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工程

  更是被列为重中之重

  (早期对白鹤梁的考察;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国家特意组织了一支科研队伍

  其中包括多位两院院士

  多名科学家、各个领域的学者

  经过多次商讨、研究

  创造性地提出了七大方案

  它们分别是:

  以建立水下双层保护壳为核心的

  “双层壳式”方案;

  将深埋、浅脉结合

  建立隐蔽式交通双塔的

  “蜂巢拱顶壳”方案;

  防止泥沙、石块摩擦最有效的

  “高围堰”方案;

  在江面建立围墙

  将白鹤梁与江水隔绝的

  “隔流隧道”方案;

  水下保护题刻、陆地上建立仿造品的

  “就地保存,异地陈展”方案;

  借鉴埃及太阳神庙搬迁、复建的

  “白鹤梁题刻‘石鱼出水’”方案;

  以及最终选择的

  “无压覆室”方案

  (白鹤梁保护管理规划图;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结合游客参展

  造价费用、施工难度等多项指标

  最终选择的“无压覆室”方案

  其思路是“原址保护”——

  既不切割,也不仿造

  而是在白鹤梁的原址上进行建设

  使其不脱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清理石面、制作拓片是关键;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该方案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

  该方案的原理

  是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

  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

  保护体内部的水压

  与外部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

  在容器内部

  还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

  对水进行沉淀、消毒、活性炭去淤

  以减少对题刻文字的侵蚀

  使得题刻安然保存在水中

  同时依托江岸

  建立地上陈列馆

  (“无压覆室”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2003年2月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工程正式开工

  工程共分为A、B、C三个标段

  A标段主要包括炸礁、围堰

  以及防撞墩的修建;

  (A标段施工现场;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B标段

  是水下建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B标段施工现场;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C标段工程是地面陈列馆的建造

  以及水下设备的调试

  (C标段施工现场;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经过参建各方艰苦作业

  2009年5月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终于落成

  但出于各种考量

  在三段石梁中

  博物馆只囊括了最主要的中段

  其余两段则通过原址封护技术

  保存于长江之中

  (白鹤梁题刻封存于水中;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博物馆建成后

  人们可由地面陈列馆进入

  游览完地面展厅后

  即可通过电梯进入水下展厅

  (水下部分示意图;图片来源@重庆市涪陵区文旅委)

  ▼

  博物馆的水下部分

  由坡形廊道、水平廊道

  参观廊道、水下保护罩体构成

  坡形廊道其实是两条

  长91米、高差40余米的手扶电梯

  (坡形廊道视角;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乘坐它一路下沉

  通过分为上、下游的水平廊道

  来到长达70米的弧形参观廊道

  这里设有23个抗压双层参观窗

  窗口直径为80厘米

  廊道还配有10个触摸屏

  连通罩体内部28个

  全方位旋转的摄像头

  有助于细细欣赏石梁上的题刻

  (参观走廊;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透过窗户和荧屏

  可见古老的白鹤梁

  静静地停留在水中

  在灯光的映照下

  犹如一个神秘璀璨的水晶宫

  (透过观光窗欣赏题刻;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这座独一无二的水下题刻博物馆

  它的建成

  堪称工程领域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一次创举

  为人类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开先河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图片来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

  从此三峡地区不仅拥有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枯水题刻群

  也拥有了世界上首座水下题刻博物馆

  而它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保护题刻的物质形态

  更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

  去解读其承载的历史变迁

  延续其生命历程

  同时也体现了我们这代人

  对祖先遗赠的尊重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山东水利微信公众平台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