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0日讯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现辖11个县市区、1处国家高新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850万,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紧紧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山东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及高校附属医院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松散型医联体、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学科型项目医联体等合作模式,特别是在专科联盟建设、学科型项目医联体工作中,以学科及专业学术互助交流合作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在专科建设与管理、医疗技术推广、常见病和优势病种诊疗手段与远程会诊及疑难病讨论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的互助、指导与合作交流,进而全方位提升专病诊疗能力。截至目前,医院建成各类医联体43个,紧密型医联体4个,松散型医联体28个,专科联盟9个,学科型项目医联体2个,涉及164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5家,二级医院66家,辐射范围覆盖鲁南经济圈10多个城市地区,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
多措并举
因地制宜建立松散型医联体
医联体建设是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合作模式的探索,医院为加强医联体建设的纽带作用,对院际协作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医疗联合体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医联体建设、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健康之家慢病管理等工作。医疗联合体服务中心从鲁西南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的县区医院入手,与济宁、菏泽地区等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合作,建立松散型医联体。了解松散型医联体中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需求差异性,以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联合体内各成员医院在患者转诊、技术协作、信息共享、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制定相应策略满足医联体健康发展的需求,提高医联体医院整体诊治能力及学科建设水平,把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留在了基层。
深度探索
创新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充分发挥医院医教研管资源优势,先后与兖州区、邹城市、梁山县、泗水县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整体接管当地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建立了危重病通道、辅助检查通道以及专家预约通道,打通“三个通道”,极大方便了百姓的就医需求。通过派驻高水平管理团队,“组团式”对成员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技术、服务的输出,真正做到医联体成员单位与医院本部“管理同质化、医疗护理同质化、学科发展同质化”,在全面提升基层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以专科联盟建设为抓手
不断提高专科服务水平
自2018年以来,借助医院“山东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及高校附属医院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品牌优势,科室牵头建成济医附院胸痛专科联盟、妇科、脊柱外科、心衰专病等10个“市级”专科联盟,成员单位遍布济宁、菏泽、枣庄等周边地市。以专科协作为纽带与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区域间特色专科联盟,形成点对点发展模式。线上通过“专科联盟远程教育直播平台”,线下通过“专家走下去,科室结对子”、建立专科联盟微信交流群等多种方式互补融合,构建联盟内学术交流新模式,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专科服务水平。
以学科为纽带 以项目为载体
探索发展“学科项目型医疗联合体”工作
根据国家《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要求,城市医疗集团应当落实防治结合要求,做到防治服务并重,指导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共同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今年3月,医院医疗联合体服务中心提高站位、把准方向,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最终确立以学科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探索发展“学科项目型医疗联合体”工作,把握公立公益、便民惠民、合作共赢三项原则,充分发挥高校附院优质卫生资源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民生。
初步建成“肺癌筛查防治一体化项目”、“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项目”,以社区医院作为筛查基地,以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疾病筛查为切入点,融入各种多发病、常见病的筛查项目,形成“社区筛查随访、三级医院诊疗干预”的全程管控服务体系,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创新了医联体合作形式。
信息引领
加速规范信息平台建设互联互通“跑起来”
一是依托济宁市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实现市、县、乡、村的远程会诊,能够同步传输病历、检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补充完善病史资料,及时给当地医疗机构提出指导性建议,优化诊疗方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让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更专业的同质化医疗服务。
二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数据云等新技术,梳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各业务流程。医院自主设计了济医附院医联体双向转诊平台、健康之家慢病管理等平台,实现院际MDT多学科会诊、专科联盟远程会诊和教学、慢病随访以及双向转诊、MRI、CT等大型检查预约等工作。
三是利用远程医疗协作网络,促进医联体内资源共享和连接,实现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及双向转诊服务等。延伸了传统医疗模式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医学专家之间的交流途径,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
担当履职
切实做好国家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科室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坚决贯彻国家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将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公益性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对口支援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与嘉祥县、汶上县、鱼台县、菏泽等4所县级医疗机构签订了《山东省城乡对口支援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帮扶任务和帮扶方向。
根据受援医院功能定位和建设发展实际,选派4名部门负责人或临床科室学科带头人担任受援医院“业务院长”,院内遴选60余名临床业务骨干组成团队驻点帮扶一年,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了对口支援任务按期完成。
转变观念 建立“健康之家”慢病管理平台
构建社区慢病防控体系
与辖区社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建立了9个“健康之家”驻点工作站,创新实施了“1+N”医疗服务模式。即济医附院作为三级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居于顶端,借助信息化网络优势,与城区及周边N家基层社区乡镇医院联合对辖区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进行筛查,共同开展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等日常诊疗与管理,构建社区慢病防控体系,建立起“金字塔”格局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健康之家”突破医院物理空间,利用工作站的慢病管理系统将出院患者分流进居住地就近社区医院管理,并将院外需要治疗的患者有序引导回医院,实现双向转诊,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闭环的流程系统。
经过一些列的改革与创新,医院交出了一份亮点“答卷”。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得实惠
利用济宁市分级诊疗信息平台、济医附院专科联盟信息平台、济医附院双向转诊平台、济医附院健康之家慢病管理等项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不便利,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截至目前,通过平台向上转诊35965人次,向下转诊4872人次,预约MRI\CT等大型检查2326例,远程疑难病例会诊406例、远程病理诊断3125例、远程影像诊断23568例、远程心电图诊断2100例。
通过“健康之家”工作站累计注册会员5万余人,完成健康监测60万余人次,开展慢病管理20万人次,对监测指标异常的会员进行预防性健康管理9万人次,健康服务辐射100万人。让群众在享受优质医疗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疗机构得发展
一是对口支援医生在受援医院共诊治门急诊患者40096人次,住院患者17709人次,开展各类住院手术1072例,手术示教721次,组织疑难病例会诊2193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20余项,开展教学查房5484次,开展各类学术讲座401次,免费接纳受援医院医护人员短期培训435人次。
二是专科联盟团队线下深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工矿企业等开展公益宣讲、义诊活动127场次;疫情期间,停工不停学。线上通过直播方式开展专题业务讲座、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录播讲解、病例讨论等活动43场次,累计覆盖2000余家医疗机构,100余万医务人员获益。通过专科联盟的建设使基层医疗机构对患者病情诊断更加准确,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更加有效,初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达到患者及医疗机构双方三赢局面。
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得推进
通过医院开展各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了济宁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使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有效盘活了基层医院存量医疗资源,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梁山县中医院为例,2020年1至11月,门急诊人次129765人次,比去年日均增长28.57%;出院6523人次,同比增长50.93%;手术人次1319台次,同比增长57.78%;三四级手术占比≥50%;医疗业务收入6824.22万元,同比增长77.03%。县级医院业务量增加了,医务人员增加了收入、提升了积极性。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到诊治疑难杂症和科研上来。特别是医师多点执业的逐步放开,将大大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接下来,医院首先会在技术和管理上谋方略、助大力、上台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为医联体成员医院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服务队伍。
二是在内涵建设上注重“同质化”管理。虽然各医疗机构地域不同,建设思路和管理理念不一样,但是在医疗质量、服务理念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与医联体成员医院建立同质化的理念,促使大家用共同的理念或者遵循共同的标准,推进医疗机构间协作,更好的发挥医联体的优势。
三是在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建设上重“数据”。发挥1+1大于2优势,在信息化互联互通方面与医联体医院共同探索,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创新医联体服务模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