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3日讯 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残奥冰球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国家残奥冰球队队长崔玉涛上台领奖。从艰难建队到登上冬残奥会领奖台,这支年轻的队伍,仅成立了5年,闪电新闻记者对话国家残奥冰球队领队及队员,揭秘荣耀背后的故事。
(国家残奥冰球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首次出征冬残奥会 山东籍运动员居多
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国家残奥冰球队共计30人,包括12名工作人员和18名运动员,其中,山东籍运动员就有12人。这支以山东运动员为班底的中国残奥冰球队,首秀便夺得一枚铜牌,创造历史。残奥冰球,原名“冰橇冰球”,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两个集体比赛项目之一。参加这项运动的均为下肢残疾运动员,运动员身穿冰球护具,双手执杆坐在冰橇上进行比赛,他们用冰橇代替冰鞋,用球杆的末端推冰滑行,依靠球杆的前端击打冰球。一路走来,作为队长的崔玉涛最感谢的就是中残联以及老家山东。“我们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中残联、山东省残联、青岛市残联、平度市残联的帮助,非常非常感谢他们,也谢谢我的家人,我的老婆,是让他们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也因此能一路向前,直到今天。”而队里唯一的女将于静在回到山东后,也激动地说,这次比赛队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希望能让家乡人民为他们感到骄傲。
山东残奥冰球队在建队初期,举办了多次训练营,从全省范围内大规模选拨合适的运动员,成队之后,山东队一直保持着除周六日外每天一场冰上比赛一场体能训练的训练强度,因此,山东残奥冰球队为国家残奥冰球队输送了不少人才。
(山东残奥冰球队为国家残奥冰球队输送了不少人才)
完胜韩国摘铜创造历史 最紧张的是五晋四
3月12日,北京冬残奥会冰球赛场上,年轻的中国代表团残奥冰球队以小组赛第一名晋级淘汰赛,最终击败上届季军韩国队,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回顾整个冬残奥之旅。领队唐楠印象最深刻的是3月9日,五晋四对战捷克队的那场比赛。
在中国残奥冰球队领队唐楠看来,那场比赛是压力最大的一场,比赛的输赢直接决定着中国队能不能实现小组出线的目标。
小组赛时,中国队和捷克队对战过一次,当时中国队轻松胜出。但是9日晚,再次和捷克队在赛场上相见时,队员们却发现这场比赛打得十分吃力。“可能是捷克队打小组赛的时候也有所保留。捷克队的特点也是速度快,队员身材高大的,我们队员非常不占优势。”唐楠这样分析当晚的局势。
这场比赛是一场硬仗,尤其是对负伤的崔玉涛来说,这场比赛的胜利格外来之不易。头一天跟意大利比赛的时候,崔玉涛颈椎受了伤,痛到脖子不敢动,但作为主力,他必须在对战捷克时上场。最终在这场比赛中崔玉涛打出了3个助攻。
这场比赛真的是惊心动魄!捷克队的主力几乎全上场,中国队两个任意球都被阻拦,唐楠发现,捷克队将中国队每位队员的特点都研究得很透彻,队员们一时陷入被动。
怎么办?只有拼了!
唐楠说:“那天我们所有队员都是拼了命了,我说你们咬着牙战斗,‘死’要战‘死’在场地上,他们也真是那么做的。拼到最后一刻。”无论是负伤的队员,还是残疾程度相对较高的队员,都一直战斗到最后。双方比分一度难分上下,直到最后两分钟,山东小将汪之栋挺身而出并上演绝杀,帮助中国队4比3险胜捷克队。这场比赛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队小组出线的目标,所有队员相拥在一起,流出激动的泪水。
(山东小将汪之栋在赛场上表现出色)
初征俄罗斯四战四败 设备、技术都有差距
光荣背后,荆棘丛生。残奥冰球队的胜利升起时,有人说,这枚铜牌,是一个“惊喜”。而这个“惊喜”来得如此艰难,是整个残奥冰球队通力协作、做好精准而完备的预案以及多年来日复一日刻苦训练共同成就的。
作为队伍里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一员,37岁的崔玉涛说,冰球队走到今天十分不易。“冰球队从组队开始就困难重重,有很多的运动员都不知道什么是冰球,当时的教练是健全人冰球教练,他也不了解残奥冰球,而且运动员的选拔也费了很大的周章,才把这个队伍一步一步的组建起来。”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后,我国残奥冰球项目从零起步,开始筹备组建国家残奥冰球队。2017年9月,中国残联和山东省残联与青岛市政府签订了《共建中国国家残奥冰球队协议》,由青岛市全面负责中国残奥冰球队的组建、日常管理和保障工作。同年,中国残奥冰球队第一梯队进行了首次集训,不久后,中国残奥冰球队走出国门,第一次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洲际对抗赛。然而四场比赛过后,中国队无一胜绩,进球寥寥。
出国以后,队员们才意识到与国际一流队伍的差距,甚至连打球用的冰撬都不一样。国内队员用的入门级冰撬,宽20厘米,跟国外运动员用的冰撬完全不一样,而且国外运动员的座椅都是根据每位运动员的体型、残疾程度量身定做的,方便运动员活动和互相打配合。除了设备,队员们还意识到我们的体能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运动员。
追也追不上人家,跑也跑不过人家,还不会打配合,在和捷克、俄罗斯、意大利的比赛中,中国队全部大败。
这次出国比赛,崔玉涛用“惨败”两个字来形容。但这并没有让冰球队的运动员退缩,他们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念,总结教训,加大训练强度,誓要弥补与国际一流队伍的差距,而教练组也努力为队员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升级装备、科学训练 从C组跃入A组
回国后,教练组第一时间向中残联汇报了这次比赛中发现的差距,中残联立刻积极向国外采购设备,而教练组为了不耽误训练,找到五金焊接店,将队员们的冰撬、冰刀“手动”进行了改造。很快,国家为队员们配齐了所有硬件,聘请了外籍教练尼古拉•沙尔舒科夫,并为他们建设了无障碍训练场地,从技术到设备,都给予他们最大支持。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残奥冰球队伍,山东各级政府及残联也做出了最大努力,将青岛市国信体育场做了适宜残奥运动员训练的无障碍改造,还为装备升级、训练方法改变,很快,中国残奥冰球队摆脱了“野路子”,开始走上正轨。崔玉涛说,回国一年后,队员们的个人基本能力、团队配合、跑位、体能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摘铜后,外籍教练尼古拉·沙尔舒科夫和队长崔玉涛合影)
在一年后的一场国际赛事上,他们的苦练终于有了结果。2018年,中国参加世界残奥冰球世锦赛C组获得冠军,顺利晋级B组,2019年参加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比赛时获得季军,2021年参加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夺冠,顺利晋级A组,并获得北京冬残奥会的入场券。
汪之栋回忆说,每个人都期待在2022年的北京大放异彩。队伍刚成立时,大家甚至不敢想象能否参加冬奥会,直到从世锦赛C组打到B组,再升入A组,他们才终于能在家门口的残奥会展示中国残奥冰球队的水平和风姿。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萌发出要登上北京冬奥会领奖台的梦想。
国内没有适宜的对手,他们就加大训练强度,专注提升自身的体能和技术;缺少大赛经验,他们就一遍遍看国外强队的比赛视频,研究对手的每一步战略,每一次进球。
看一次视频需要半个小时,几年来,他们看了三四十次比赛视频,教练带着队员们分析每一个画面,分析每个对手的优缺点,然后再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行下一步重点提高。这样的针对性训练,让他们能够坦然冷静地在冬残奥会上面对韩国队、斯洛伐克队等陌生的队伍。
“队员们已经有4个春节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作为领队,唐楠心疼地告诉闪电新闻记者。她说,冰球队的训练是枯燥且辛苦的,每周只有周日休息一天,其余时间都要进行训练,体能训练和上冰训练结合,没有人喊退缩,受伤也在所难免。崔玉涛的母亲宋美花记得,有一年,她来探望崔玉涛,一推开宿舍门,发现崔玉涛正在地上爬着往洗手间去,原来崔玉涛的右脚脚踝受伤,而左脚残疾,只能暂时爬行。宋美花的眼泪瞬间掉下来了,坚决要带着崔玉涛回家。但没过几天,崔玉涛又返回冰场训练。
(北京冬残奥赛场上,进球后队员们激动相拥)
伤痛是家常便饭,但对队员们来说,最煎熬的是,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崔玉涛的小女儿已经一岁半,但他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如今,小姑娘只会对着和崔玉涛视频的手机叫爸爸,面对崔玉涛本人时,她却不认识。
太多的牺牲,太多的苦痛,终于在2022年的北京,在家门口的冬残奥会上,有了意义。3月12日晚,中国残奥冰球队顺利摘得铜牌,申翼风举起了国旗,而汪之栋和崔玉涛紧紧相拥在一起,这几年的努力与汗水,终于在这个晚上,汇成了这枚小小的铜牌、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还有飘荡在国家体育馆内久久不息《歌唱祖国》。
(北京冬残奥会上 五星红旗因国家残奥冰球队摘铜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