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中的“门”到底加不加儿化音?您都能读对吗?

很多外地朋友问小编:“为啥你们说‘建国门’,不说‘建国门儿’?北京人不是都喜欢加儿化音吗?”小编想了想,确实我们用北京话讲北京各个门的时候,有加儿化音,有不加儿化音的,那么有什么规律可循序吗?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小编总结如下,各位老少爷们儿也给以下观点“摘摘毛儿”,看看说的对不对!

过去北京有句说城门的顺口溜: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老北京的内城有9座城门,外城有7座城门,皇城有4座城门。

皇城的四座门是天安门(清朝叫大清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是正阳门、宣武门、阜城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外城是东便门儿、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儿。

上面这些门里,再加上皇宫的四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只有东便门儿和西便门儿在发音时发“门儿”,其他所有的门都要走大音,不带儿化音。

可能是因为这些城门过去都非常高大,而北京话的儿化音一般都用来形容小的事物。西便门儿和东便门儿建造之初就比其他城门小,所以要加儿化音。

(图为1900-1910年的影像。)

相对重要、严肃的门不能加儿化音。比如说,已经拆了的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它跟外城的几个城门相差不多。但这是“皇城四”其中的门,是很重要、很严肃的。就不能说,东安门儿,西安门儿了,显得不规矩。

除了这些城门,各大公园、面积大的学校的对外的门都要有儿化音。比如颐和园的“东宫门儿、北宫门儿、新建宫门儿”都走小音,还有北海后门儿、景山东门儿、天坛南门儿,都有儿化音。但是,故宫、颐和园里面的门却还是走大音,比如太和门、乾清门、天一门、排云门等就都不会有儿化音。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北京话中,只要在指某个具体建筑或物体的门的时候,才加儿化音,“前门儿”、“后门儿”。还有跟当年皇家御苑“南海子”有关的门,会加儿化音,例如“大红门儿”“小红门儿”“西红门儿”“角门儿”等等。

北京地名儿有趣的故事和知识点有很多,今天小编就先聊这些。您想了解更多北京地名知识,敬请关注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笑动剧场栏目,近日即将播出李伯祥、杜国芝合说的相声《北京地名》,每日18:00,欢乐笑不停!

来源: 北京时间客户端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