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晶产物。自然资源作为生态产品的自然本底和供给主体,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自然资源部门应当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供给者和重要管理者。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研究工作。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形成,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评定出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2个。为宣传推介这些典型案例的好经验好做法,“山东自然资源”公众号将对22个典型案例进行逐一介绍,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参考借鉴。
案例十五
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
“生态农文旅”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案例
案例背景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里峪、八楼、东西门村地处泰山西麓九女峰片区内,该片区位于道朗镇北部山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辐射19个行政村,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但该片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农业基础差、农民生活普遍不富裕。2019年以来,道朗镇开启了探索“盘活古村落,转化新通道”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九女峰片区作为乡村振兴先行区,聚焦贫困落后山村如何“唤醒”、乡村振兴如何可持续的问题,也开启了里峪村、八楼村和东西门村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门。在此背景下,2019年,泰安市规划设计院为其编制了《道朗镇里峪村八楼村东西门村村庄规划(2020-2035年)》,科学制定规划,完善规划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发挥好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推动了九女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文旅”,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道朗镇九女峰示范区鸟瞰图
目前,泰山·九女峰乡村度假区部分项目己完成。项目总投资20亿元,预计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动当地1500人就业。
九女峰示范区围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高端民宿、康养颐居”四大产业,打造绿色全域化乡村旅游,先后建设了里峪乡村旅游、八楼村乡村旅游、东西门乡村旅游、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故乡的云”高端民宿、九女峰书房等项目。着力打造的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田园风情游、养生度假游、特色专题游等旅游产品,吸引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京沪高铁、京福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城市以及来泰山旅游的游客。
泰山九女峰示范区已荣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优选项目,泰安市重点项目,泰安市乡村振兴示范区,被评为“山东人游山东”最值得期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
主要做法
(一)科学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发挥好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中,提出“规划逻辑—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单元—规划过程”全域协调思路,并实施“构建管控体系—探索内部肌理—挖掘村域特色—把控区域全局—建立参与机制”的规划工作流程。里峪村、八楼村和东西门村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规划发展定位为:依托九女峰自然山水环境,以传统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规划发展目标为:以促进耕地保护、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为规划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出发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美丽乡村,在本区域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规划工作流程
(二)建立“一个平台”机制
盘活道朗古村落,聚合资金、政策和土地等各类发展要素,积极引导村民和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优势,盘活土地资源,腾退的空间用于发展文化旅游、绿色康养等生态型产业;打造民宿、会展、培训等产业业态,形成了多模式、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多元化生态产业经营
(三)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基于村庄现状资源条件、村民发展意愿,结合村庄发展潜力,规划利用村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和“景区化管理+农户经营”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等模式,实现村庄的“造血式”发展。将三个村庄定位为:依托九女峰自然山水环境,以传统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调整村庄第一产业结构,以庄园式的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种植高附加值的果蔬、观赏林木,并与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农业体验休闲等活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明确第三产业发展方向,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发展特色民宿和旅游接待,对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进行集中展示。规划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林果采摘区、现代农业和生态涵养区五大功能区。
农创田园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工作成效
(一)推动了青山绿水与文化旅游的结合
里峪村:里峪村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依托山村独特的自然资源、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擦亮了“泰山人家,春天里峪”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游游客突破10万人,年收入突破300万元。里峪村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高标准规划了“一环、一带、七大板块”的乡村旅游产业,致力于构建旅游品类众多、满足不同游客差异化需求的旅游格局。截至目前,发展“农家乐”26家,引进民宿12套,建设写生实践基地和文艺创作基地。整合周边九女峰旅游度假区10个村,确立了以里峪村为龙头的“大里峪”旅游发展格局。
里峪村
八楼村:八楼村位于道朗镇北面的大山中间,北与长清交界,是个四面环山的纯山村。全村共31户,54人。2017年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落户八楼村,村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村“两委”成立了山东山水圣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山林和农户的土地、空闲房屋集中管理经营,打造高端民宿;建设村级颐养中心,保证村民老有所养,走出了一条“公司+中心+农户”整村开发建设新路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解决了老人留守无人照顾问题,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盘活了集体经济,实现了乡村共建共享共治。
八楼村夜景
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八楼村制定村庄发展五年规划,并着手实施。对15套空闲院落进行装修改造,打造高端民宿群;建设长2.8千米、宽4米的旅游观光路线;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游步道,并发展餐饮接待户2户。通过发展高端民宿,年可接待游客2000人,实现收入60万元;通过发展旅游观光、体验等项目,年可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拉动餐饮、旅游商品购买消费,实现收入100万元;通过项目打造和运营,村集体增加收入50余万元,昔日的“穷山村”正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东西门“故乡的云”民宿项目
九女峰书房春色
九女峰书房春色
东西门村:东西门村地处道朗镇北部,距镇驻地6千米,现有村民54户、116人。东西门村充分依托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打造与企业全面合作、携手共赢、共同富裕的新模式。通过“村民+合作社+企业”的形式,与知名企业达成农副产品购销的合作意向,计划建设栗源生态鸡养殖基地,进行原生态养殖、原产地直供,深度开发山楂、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打造“岱代相传”农产品牌。“故乡的云”乡村民宿项目,主要建设20套高端民宿,包含接待中心、餐厅、九女峰书房、泡池、健身房、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2000人次,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带动50余人就业。
故乡的“月”
东西门民宿
(二)促进农民就业收入
把强村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九女峰片区结合乡村振兴规划,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植、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项目,实施硬化、亮化等公益扶贫项目,因村制宜开展“四看四解决”活动,逐户逐人落实扶贫政策,创新孝善养老、脱贫成效“三人核”等工作举措,片区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楼村村民会心笑容
如今的九女峰示范区,村民留在乡村、回到乡村的意愿更强烈,建设美丽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信心更坚定!
报送单位:泰安市规划设计院
专家点评
谭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泰安市“生态农文旅”核心模式是依托良好的区位和生态环境条件,推动闲置农房激活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实现,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民宿和康养等产业。将生态溢价融入到典型的农文旅项目,同时实现了带动农村农民致富。
这个案例中展现了“生态农文旅”项目必备的三个条件。一是科学规划引领。由专业化的团队开展项目规划是统筹推进整体项目的前提;二是建立资金、政策和土地多要素平台。这个平台起到了整合资源、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同时降低市场成本并提高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动多主体多产业共同发展。在“生态农文旅”的框架下,允许工商资本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互协作合作,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项目,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整体上的经济收益。
“生态农文旅”还是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对生态环境还是存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真正实现不用绿色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是这类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目前,这个案例还在建设和初步运营阶段,发展和保护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后续产业项目规模变大、市场活动频率增加,相应矛盾就会显现。
另外,市场需求规模和稳定性是这个案例模式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决定了这个案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程度。
往期回顾
向上滑动阅览
案例一:莱西市院上镇废弃矿山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二:青岛市西海岸“杨家山里”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案例
案例三:高青县天鹅湖慢城湿地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四:淄博市高新区四宝山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五:东营市润松农业公司盐碱地改良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六: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案例
案例七:潍坊市盐碱地改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八:潍坊市齐鲁酒地小镇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九:诸城市皇华镇“榛子全产业链”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案例
案例十:安丘市辉渠镇获鹿山谷“康养旅游”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案例
案例十一:邹城市采煤塌陷区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十二:曲阜市石门山镇、吴村镇文化国际慢城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案例十三:邹城市盘活闲置古山村落生态产业经营开发案例
案例十四:泰安市岱岳区九女峰林业生态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案例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