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新军休党建模式,为军休服务管理赋能添彩


2345截图20220727130956.png

山东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建设,全面凝聚军休服务合力,努力打造政治突出、组织坚强、机制融合、服务暖心、富有时代特色的军休党建模式。2022年6月,省退役军人厅等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着力加强和创新军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推动新时代军休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军休干部的获得感、归属感、尊崇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强化政治引领,夯实思想根基

将党建工作贯穿军休服务管理全领域、全过程,着力打牢军休工作高质量发展思想基础。


强化政治建设

注重激发军休干部“一生在党、终身为党”政治觉悟,引导军休干部党员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依托4所军休老年大学、89所老年大学军休分校,142处军休干部活动中心等主阵地,创新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通过邀请军地专家授课、开展政治理论讲座、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1421次,主题党日活动1278次,实现思想教育常态化。组织128批次5000余人到刘公岛、沂蒙革命老区、济南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让军休干部在追忆峥嵘岁月中,感悟新时代磅礴伟力,坚定理想信念。潍坊市军休中心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开通“本色家园·长者先锋”电台,用声音分享功臣故事,传播红色基因。东营市军休党支部开展“征程万里跟党走 初心如磐谱华章——喜迎二十大红色故事展”,小切口介入,大篇幅聚焦党性引领,发掘出坚守海岛30年等一批军休党员感人事迹。


(图为:青岛市军休老年大学揭牌仪式现场)


强化组织建设

夯实主体责任,凝聚军休干部党员合力,打造“满意军休”党建品牌。全省480个军休干部党支部选好配强“领头雁”,优化班子结构,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构建以军休党支部为主体,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同频共振的军休党建新格局。军休干部接收安置到军休机构即按照住所、资历相近等原则,就近编入一个军休支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让军休干部党员人人都在组织中,人人都有组织管。


强化制度建设

省退役军人厅先后出台《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规范》《关于加强新时代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各地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烟台市出台《军休党支部党组织工作经费使用规定》《军休党支部书记工作补助发放实施办法》《对特别困难军休党员慰问实施办法》等制度,军休党建工作规范有序。

 推进社区融合,提升整体合力

全省军休干部大多数为分散居住,整体呈现出“人多、点散、面广”的特征,难以实现集中服务管理。为破解这一难题,我省积极推动军休干部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融合共建,在军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军休干部党支部,全省共建立融合型党建活动基地116处。发挥组织优势,延长服务触角,以党支部为支点,服务军休干部群体;同时,合理开发社区资源,聚力为每个军休干部党支部打造活动基地,实现军休党建融入基层党建大格局。


(图为:济南市为军休干部打造的党支部活动基地)


推进基地建设实现硬件保障

“把军休党支部建在社区里”,联合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军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基地。青岛市积极对接北部战区海军等多家驻青部队、街道、社区等单位,为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活动提供场所,建立活动基地,实现硬件保障。


参与社区管理实现融合共建

以活动基地为依托,军休干部党支部主动与社区党支部对接,按照“一方隶属、双重管理”原则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建言献策,推动共同发展;军休干部以党支部为支点,实现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和融合,帮助军休干部进一步熟悉地方、融入地方、融入社会,实现从军人到公民的身份转变。


(图为:威海市军休中心开展“军休干部志愿环保健康行”活动)


利用社区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一处建成,双向服务”。威海市军休干部党支部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学习室等场所资源,丰富军休干部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发挥军休干部群体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参与社区舞蹈队、书画摄影团等文化团体,充盈社区文艺力量。全省举办军休文体活动704次,参与人数2.5万余人次,常态化开展“情暖军休”端上春晚、书画摄影、诗歌文章征集等活动。


(图为:“老兵永远跟党走”全省军休干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展现场)

 加强组织引导,挥洒桑榆金辉

各级军休党组织通过组织引领、搭建平台、典型带动,积极引导军休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助力军地改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层治理。


发挥政治优势

鼓励军休干部党员宣传党的政策、参与基层治理。全省共有146人担任“兵支书”“社区政委”及村“两委”成员,700余人成为党建指导员、网格管理员、矛盾调解员。东营市96岁高龄、75年党龄的离休干部宋崇修坚持为党员上党课、讲党史,分享当年在战场上经历的生死考验,宣扬革命传统,砥砺初心使命。


发挥经验优势

鼓励军休党员中的“老政委”“老技师”“老军医”等献智献力,致力乡村振兴、守护人民健康。烟台市军休干部吕景伦承包500亩荒山,22年投资千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走上种植产业之路,昔日荒山变为翠绿“花果山”。临沂市军休干部赵久玉潜心研究烧伤烫伤治疗,几十年如一日,为近万名烧烫伤患者精心治疗,对家庭困难患者减免费用30多万元。


发挥威望优势

鼓励引导军休干部党员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省退役军人厅与山东电视台合作,以“英雄赞歌”为主题,组织人员深入采访,挖掘英雄事迹,赞颂英雄精神;开展征集展示军休“红色老物件”活动,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精心打造反映军休干部生活的红色题材话剧《兵心》,军休干部党员担纲主演,全省巡回演出,引起热烈反响。济南市军休干部何作俊成立“国防教育报告团”,为近百所中小学、20多所大学开设国防教育课堂,巡回报告300余场次,15万师生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战时一等功臣孙兆群,替16位牺牲战友为父母养老送终,36年敦爱笃行,真情撒满人间,其事迹被人民网等20多家媒体报道,上亿人次浏览。


(图为:由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首部反映军休干部生活的红色题材话剧《兵心》演出现场)

 融合党建业务,用心倾情服务

各级军休机构坚持将党建工作与军休业务有机融合,依托基层军休党支部,做到军休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多维度提升军休干部党员的幸福指数。


全流程医疗服务,实现“病有良医”

2019年以来,省退役军人厅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扩面、全面实施”工作思路,创新开展军休干部医养结合工作。全省投入资金2亿元,改造军休机构沿街房、闲置房,引进医疗机构设立医务室、门诊部80家,与近400家优质医疗单位签约合作,强化军休干部医疗保障。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医保有落实,机构有门诊,居家有巡诊,医院有通道,临终有关怀”的五有模式,实现了军休干部“病有良医”。


全领域服务保障,实现“休有颐养”

全省构建起“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智慧养老为先锋,文化养老为载体,健康养老为主题的”军休干部养老新模式。各级财政投入3亿多元,对军休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与300多家养老机构签约,与327家家政企业合作,军休机构内设110家养老服务中心。


(图为:济南市组织军休干部开展荣誉疗养活动)


全类别统筹推进,实现“住有宜居”

加快推进军休老旧小区改造,重点解决军休干部居住面积狭小、上下楼困难等问题。潍坊市奎文区采取联合开发方式,在原军休小区重建4座住宅楼、1座综合楼。为解决军休干部上下楼行动难问题,各地强力推进加装电梯工作。青岛市充分发挥军休党组织优势,牵头召开数十场军休干部及家属政策宣讲会,做通几百多户军休干部思想工作,加装电梯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已改造军休老旧小区55处、新纳入改造计划15处;已完成加装电梯106部,正在加装35部。


文:李峰  贾连涛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