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日讯 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总统计师张燕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孟军、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池方、济宁市汶上县种粮大户赵汝学,介绍今年夏粮生产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山东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介绍了这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
宋文华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亩均增产150斤左右,可增加粮食产能约100亿斤以上。山东农田建设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9、2021年获国务院高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激励;2020、2021、2022年获得农业农村部表彰,202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聚焦产能提升优化建设布局。优先支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两区”和产粮大县开展高标农田建设,2019-2021年,安排上述重点区域任务1200多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70%以上。坚持早谋划、快推进、严督导,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019-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758万亩,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在27个县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创建示范,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在示范县域内实施,推动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向高标准农田核心区集聚,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聚焦工程质量提高建设标准。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涉农资金整合的约束性任务,亩均财政投资由1500元提升至1950元。在坚持田土水林路电技管综合配套的基础上,突出高效节水灌溉和耕地质量提升,打造“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019-2021年全省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6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措施原则上实现全覆盖。据调查测算,项目区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7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7%,土地流转率平均提高20%以上,带动农民节本增收超过500元。
聚焦运行管护提升建设质效。建立完善“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和管护经费分类保障机制,压实县、乡、村三级管护人责任,确保管护无死角、无缝隙。鼓励各地探索创新管护模式,聊城市整建制推行供电公司管护电力设施改革、滨州市实现“田长制”市域全覆盖、临沂市开展工程管护商业保险试点等,有力提升了农田管护实效,夯实了藏粮于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