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4日讯 如今,菏泽市郓城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145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25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然而产粮大县也有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黄泥冈镇就存在土地流转推广不足、作业机具落后两个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驻郓城黄泥冈镇挂职“第一镇长”何腾飞临危受命,通过一年的精心调研,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了深刻剖析后,发挥业务专长并利用农科院的资源,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被当地农民称为用农机带动降本增效的“第一镇长”。
“第一镇长”何腾飞是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田间作业装备团队的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研发设计已近十年。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田间走访、调研后,何腾飞发现制约黄泥冈镇粮食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当地农民对现代农机具缺乏认知,农机使用率低,从而导致生产作业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他依托所在单位——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引进机械化施肥装备MX1500悬挂式撒肥机,优化化学肥料用量,每亩节省肥料20公斤;引进耙压一体精量播种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提升播种质量,漏播率减少3%。这些先进机具和作业方式的应用,为农户每亩降本增效约100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巨大,不仅造成农业劳动力不足,还加剧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探索和实践农业托管服务模式是解决目前存在困难的有效方法。”何腾飞告诉记者。
在实践中,服务主体和农民群众探索形成了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因此,何腾飞针对制约黄泥冈镇粮食产业发展的瓶颈——土地流转推广不足这一问题,在黄泥冈镇白垓村选育培养了一个农业种植合作社——巧农匠种植合作社,依托合作社进行土地托管和流转土地近800亩,引进高筋小麦、抗倒伏玉米新品种3个,构建了优质品种+全托管服务的种植模式,充分解放农民的生产力,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白垓村党支部书记滕仰振表示:“何工推荐的玉米新品种真不错,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农业科技。”
何腾飞(右)在黄泥冈镇袁庄村现场指导夏季玉米播种
山东省农科院建有“舜耕科技一键帮”线上农科专家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问题一键答,专家在线不打烊。何腾飞将这一信息反复多次发布到村镇沟通平台,提醒各村认知了解并使用,同时还成立了“农科专家工作室”,首批共7名粮食育种、栽培专家入驻工作室,实现了种植户与专家零距离对接,并推动科研创新与科普宣传紧密结合。
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驻郓城工作组组长张文君在总结黄泥冈镇工作时指出:“土地流转度低、村民种植积极性低,我们就引进并推广全托管模式;没有先进的种植机具,我们引进农机院最先进的作业机具;没有好品种,依托农科院的种质资源优势,我们引进名优品种;解决问题是基础,看准了选对了就要大胆地走下去。
从探索种植模式,到引进新品种,再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一镇长”何腾飞不断加大与合作社合作力度,帮助合作社打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长效发展渠道,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稳粮增收路径,助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全力打造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的“郓城模式”。
供稿:郭大勇、王功卿
编辑:李蕾
责编:张晓东、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