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乡村振兴产业强农村美农牧民富

原标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乡村振兴产业强农村美农牧民富

来源:杭锦旗委宣传部

初秋时节,万物兴盛,千里沃野,风光无限,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大力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持续提高农牧民收入,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村庄环境洁净优美,过上幸福生活的农牧民喜上眉梢……一幅产业兴、村庄美、农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产业兴旺 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秋日的杭锦,粮食作物绿满田野。高标准农田沃野上,映入眼帘的是绚丽夺目的向日葵花海,长势喜人;果蔬大棚内,瓜果飘香、采摘正忙;现代化养殖圈舍内,牛羊肥壮,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现代农牧业美景。

走进巴拉贡镇山湾村300多栋果蔬大棚,一个个甜瓜怡然地“醉”在青翠碧绿的藤蔓间,浑圆饱满的西瓜掩映在藤叶之中,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散发着勃勃生机。大棚内外,村民忙着采摘、分拣、打包、装车,满载果蔬的卡车鸣笛启程,把新鲜果蔬运往各地。“2022年,我承包大棚16栋,镇上的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教授种植技术,产值要比2021年提高很多。这茬甜瓜收获后,7月份,我还能再种一茬茄子、甘蓝,一年纯利润能达到20万元左右。”说起大棚项目带来的好处,村民杨金元满脸喜悦。

近年来,巴拉贡镇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果蔬大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巴拉贡镇大棚项目只是杭锦旗发展乡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牧民致富的重要抓手。眼下,除了水稻、向日葵、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的肉羊、生猪、果蔬、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

美丽的乡村旁,水稻田间,一池池淡水碧波荡漾,一只只白对虾自由穿梭……独贵塔拉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兜满白对虾的“地笼”刚一拖出水面,马上就被上门等候的进货商们“盯”着装筐、过磅、入箱。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能很好地改造水塘周边的盐碱地土壤结构,有效利用了盐碱地,通过变废为宝,改善了农牧民的人居环境,经济与环境效益双效凸显。

杭锦旗加快推进沿河盐碱地灌排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大力推行“稻+虾+蟹”等多元化高效种养模式,努力打造全市“水产+改碱”示范基地,积极开展良种攻关,培育种业产业。

十年来,粮食供给充裕,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摆上农牧民餐桌。杭锦旗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31万亩,粮食产量突破8亿斤,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4%,牲畜年饲养量达到260万头只。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16万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577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1159处、现代渔业园区10个,全旗水产养殖面积近4万亩。

杭锦旗从多年前提出的“一带五区”战略布局,到如今围绕“四带”产业发展布局和“4997”基本框架,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延伸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改善环境 让乡村振兴更有底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

“现在比以前强多了,村里的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厨房里也通了天然气,晚上路灯也亮起来了。我们不忙的时候还能跳跳广场舞,村里一点儿不比城里差。”吉日嘎朗图镇光前村村民丁凤香说。

农家院错落有致,乡村小道干净整洁,休闲绿地越来越多,文娱设施不断完善……走进光前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映入眼帘。这些变化见证着光前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近年来,杭锦旗坚持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以沿黄河嘎查村整村推进为具体手段,突出重点,分类整治,持续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厕所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记者来到锡尼镇新井渠村,村民王宝玉正在干农活,聊起改厕前后的生活,他感慨地说:“没花一分钱就用上了水冲厕所!”

2012年以来,杭锦旗聚焦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脏、乱、差、臭等较为突出的老大难问题,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一路前行,跑出了“加速度”,农村面貌实现“大变样”,农村品质得到“大提升”。全旗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牧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垃圾收集率达到92%以上,建成“一村一幅画、一镇一特色、一域一风光”,人居环境达到全区先进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看似是一个单项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杭锦旗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勇亮说。

全旗农村牧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逐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普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可以让农牧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乡风文明 让乡村振兴更赋新意

迎着夏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山湾村的广场上,舞姿翩翩、曲调悠扬,早起的村民们用多彩的文化活动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清晨。

村里的文化管理员邱文华和老伴儿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广场,拉着他的“专属”小音响,组织村民们跳舞,为大家放曲儿,为此他坚持了整整10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让更多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也让文化建设更好地反哺人民群众。”邱文华说。

隐于无形的乡村文化,已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杭锦旗坚持从打造文化阵地、丰富文化载体、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入手,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文化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

移风易俗入人心,乡风文明促振兴。杭锦旗扎实开展第五届全旗文明村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杭锦旗持续深化开展成立7个苏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一体推进、实体平台与线上平台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累计开展“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900余(次)。开展“三送三进三提升”为主题的农牧民“夜校”培训班8期,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等主题宣讲823场,持续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稳固脱贫 让乡村振兴更有动力

2020年11月14日,塔然高勒村举行了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分红现场,脱贫户们热情高涨,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家接过那份专属“红包”后激动不已,“村集体经济分红,我领到了1000多斤的羊饲料,我希望村集体经济继续发展下去,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塔然高勒村六社村民张治国高兴地说。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杭锦旗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条主线任务谋实策、出实招,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起点上续写新的奇迹。

一路汗水,一路收获。2014年以来,2566户、632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达标,全部脱贫;2018年7月,成功摘掉自治区级贫困旗帽子;2019年底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动态清零,农村牧区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3313元增加到2020年的20028元,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十三五”期间,杭锦旗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始终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聚焦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产业就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助、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建立健全了驻村和结对帮扶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及内生动力提升机制等,推进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和重大扶贫工程,全旗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脱贫攻坚辉煌的成就里,杭锦旗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脱贫攻坚以来,杭锦儿女接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继续前进,开拓未来。

十年奋进,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大合唱”。新征程上,杭锦旗将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全面释放发展动能,铺展开有产业、有颜值、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