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原县龙门街道:新村聚力“四融合”融出发展新活力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1日讯  鸟瞰秋日的军仓新村,近万亩农田与干净整洁的新居遥相呼应,一幅现代化美丽田园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平原县龙门街道聚焦新村实质融合,以军仓新村为试点,统筹推进新村组织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以“四融合”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夯实了新村组织基础、产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公共服务基础,打造了“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和谐稳定”的乡村治理样板。

组织融合,强根基聚动能

军仓新村共有1872户、5632人,党员141人,耕地9700亩。村庄成立新村党委,按楼宇划分11个网格党支部,构建“新村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通过党组织引领推动自治组织融合和经济组织融合,建立“村委会+村民小组+职能办公室”的全要素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新村下设综合服务办公室、矛盾调解办公室等“四办两公司一中心”,实现“小事格内化解,大事全网联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有钱办事”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军仓新村整合集体资金资产、土地资源成立军仓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强集体经济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产业融合,聚要素增优势

土地规模化。乡村发展,产业为王。军仓新村通过发展产业园区、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规模化经营,逐步探索“联合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城市社区”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新村、城中村、农业产业工人三增收。

项目园区化。成立尚合电商产业园,已进驻电商企业18家,日均发件量4万余件,日均销售额50余万元,运营的玻璃水、瓷砖清洁剂等产品全网销售排名第一。园内企业共享人工、场地、包材、快递、运营等资源,农副产品直接上网销售,实现各项成本普降20%以上。

发展一体化。通过均股入企、存量挂账的方式,成立“仓廪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军仓新村“三资”实现“一本账”管理。

治理融合,解民忧纾民困

实行“四民”工作法,促进新村治理深度融合。

坚持民事民提。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 共建幸福新平原”实践活动,社区干部下沉新村访民情、解民忧、聚民智,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余件。

坚持民事民议。每季度召开1次新村“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按照“一述、二问、三评、四定”程序开展,重大事项可随时召开,专项报告。

坚持民事民管。成立“老杨说事儿”工作室,由50多年党龄的离任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人民调解员,每年处理群众纠纷近百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坚持民事民办。设立“新村好人”新风公益基金,广泛发动仁人志士、新乡贤能人捐赠善款,汇聚民力办民事,目前募集资金12.3万元,受益群众30余人。

服务融合,零距离暖民心

完善基础设施。军仓新村积极融合各类服务资源,使群众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标准,新村实现全配套,成立军仓新村物业服务公司,高标准建设卫生室、便民超市、新村小学、幼儿园等服务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借力“一次办好”“放管服”改革,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将街道承担的新农合、新农保等135项服务职能全部下沉到新村。

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新村文化建设,开展“讲评帮乐庆”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30余次,定期举办文艺汇演。同时,设立社区大救助平台,让困难群体在家门口享受应有的救助政策和服务。

龙门街道军仓新村以组织融合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以治理融合为关键,以服务融合为保障,通过互融共建,新村美了,产业大了,群众富了,民心齐了,组织强了。下一步,龙门街道将持续深化“四融合”乡村治理模式,推动新村发展迈向新征程,为乡村振兴、富民强村贡献新思路。

平原融媒 王亚群 通讯员 陈付涛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