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4日讯 (山东台综合广播)最近,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名单,“微山湖大闸蟹”榜上有名。从默默无闻到满负盛名,如同大闸蟹要经历一次次蜕壳才能黄满膏肥,微山湖的养蟹产业也随着湖水水质一次次改善,逐渐蜕变成一个十几亿元的现代化大产业。本台记者走进微山湖,探访大闸蟹背后的“蜕变”故事。
微山湖上:螃蟹与水的故事
山东微山,甄八蟹品牌主理人赵卫正在跟合作伙伴沟通追加瓶装水。卖螃蟹的赵卫,不关心螃蟹长得肥不肥,怎么忙活着定水呢?赵卫解释说,他预定的水正是大闸蟹礼盒的一部分。
赵卫介绍,每销售一个8只螃蟹的礼盒,他们会配上两瓶500ml微山湖大闸蟹主产区的水。随着大闸蟹上市,微山湖的水和大闸蟹一起端上了百姓的餐桌。“我们建议客户用微山湖大闸蟹主产区的水来蒸螃蟹,这样蒸出来的螃蟹会更鲜甜一些。”
和赵卫一样,语气里时不时透露出“凡尔赛”味道的,还有济宁微山湖韵现代渔业庄园的养蟹人闫成武。站在自家的池塘边,闫成武指着清清池水中碧绿的水草说,好水养好蟹,清水大闸蟹,螃蟹对水质要求极高,池塘的水质决定着螃蟹的品质。
说话间,闫成武换上雨靴跳进池塘捞了一网螃蟹上来。青色外壳、白色肚皮、金色爪子、黄色爪毛,对这批螃蟹的成色,闫成武很满意。他还教给记者一个识别螃蟹肥不肥的小窍门,“螃蟹屁股翘得越高,肥度就越好”。
闫成武说,螃蟹长得肥不肥,关键看蜕壳,螃蟹每蜕一次壳,体重都能翻一倍。
上世纪90年代,闫成武把大闸蟹从南方引入微山,养了20多年鱼的老闫成了微山第一个养螃蟹的人。如今,这位老渔民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已经拥有了300多亩蟹苗培育池和700多亩成蟹养殖池,实现了从螃蟹育苗到成品蟹的一站式养殖。别看老闫现在养蟹养得风生水起,20多年前,第一个“吃螃蟹”的他曾被碰得鼻青脸肿。1995年,艳羡南方大闸蟹市场的火爆,老闫引进了第一批大闸蟹蟹苗,想借着家乡丰富的水资源大干一场。没想到,刚从湖里补进了水源,还没等来第一次蜕壳,小蟹子就死了一大半。
后来,老闫按照专家指导改进了养殖方式。可是,养出的螃蟹还是产量低,个头小。由于蜕壳次数不够,大闸蟹生生被养成了“迷你蟹”。老闫说,螃蟹蜕壳需要隐蔽在水草中,可是当时的池塘里水草不能生长,螃蟹自然也就没有适宜的生长环境。
几番折腾,老闫终于养成了第一批个头像样的大闸蟹,信心满怀地拿到市场上去卖,然而又碰了一鼻子灰。辛辛苦苦养出的大闸蟹,却不敢告诉别人产地是“微山湖”,因为消费者对“微山湖大闸蟹”并不认可。
老闫养蟹几经波折,终于明白根源在微山湖里的水。老闫口中的微山湖就是“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湖泊组成。其中微山湖面积最大,渔民们就习惯用它来代指“南四湖”。南四湖拥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流域、1266平方公里湖面,汇聚了鲁苏皖豫4省8市的53条河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让这里一度成为“集中纳污区”。
微山湖上第一次“蜕变”:十年治污 大闸蟹“安家”
要想让大闸蟹在微山湖顺利“蜕壳”,首先就得实现水质的蜕变。
2002年,南四湖迎来第一次蜕变。这一年,历经50载岁月,凝聚新中国无数技术人员心血和智慧的南水北调线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清晰,南四湖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东线上的输水通道和最大调蓄水库。那时候,南四湖的水质是劣Ⅴ类水。在微山县环境部门工作了30多年的王云说,直到现在,南四湖酱油色的湖面依然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中。
而南水北调要求湖水必须达到饮用水源标准,稳定在Ⅲ类水。为了不让“调水”变成“输污”,山东庄严承诺:治污!此时,已经跟南四湖的水打了13年交道的王云并没有信心。
南四湖流域80%的污染来自工业废水,而工业废水中又有80%来自造纸企业。南四湖治污,山东的第一把利剑就指向了造纸业。2003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比原国家标准严苛了4到7倍。《标准》(草案)一经颁布就就引起了省内造纸行业的震动。时任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的张波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今看来是产业的提档升级,但在当时对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是不盈利甚至关停。
国营济宁造纸厂就在新《标准》的逐步施行中,因为污染问题被迫关停。如果跨不过排污这个门槛,那么山东的造纸行业可能就会完全垮掉,这将给山东财政造成10个亿的损失。
为了南四湖水质如期达标,造纸企业硬着头皮治污,科研机构不断攻关,最终按新技术标准处理后的造纸厂尾水已经达到鱼类能够生存的标准。治污不仅没有让山东造纸业垮掉,反而倒逼造纸行业转型升级,成就“鲁纸”的多个全国第一:2021年,山东纸浆、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中国造纸企业20强”名单上,山东共有6家企业上榜,是全国各省中上榜数量最多的省份。
要么涅槃重生,要么坚决淘汰,这是山东在造纸行业治污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据统计,南四湖治污以来,仅微山县就关停“散乱污”企业201家,为保证一泓清水持续北上,未关停企业的污水排放标准也要求达到Ⅲ类水水质。
十年治污,南四湖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2012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之前,南四湖水质达标,大闸蟹也在南四湖的碧波中“安了家”。这一年,微山县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次年,“微山湖大闸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微山湖大闸蟹”品牌越叫越响,渔民们养蟹的收入也越来越高。老闫说,如果养鱼,一亩池塘的纯利润也就是两三千块钱,而养螃蟹却能过万。
微山湖上第二次“蜕变”:退渔还湖 大闸蟹“出名”
迅速扩张的养殖面积,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南四湖生态带来新的挑战。养殖残余的饵料和农药残留严重污染了湖水;养殖网箱、网围则把湖面占得满满当当,寻不见一处开阔的水面。微山县南四湖综合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张保彦回忆说,那时候在湖里开船,如果没有向导,是绝对开不出去的。
2012年,南四湖迎来第二次蜕变。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
十年治污成果如何巩固?南四湖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山东给出的答案是:退渔还湖!
2012年,一场网箱、网围清理行动在南四湖展开;2018年,山东又决定用三年时间退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所有养殖、捕捞以及其他生产活动。先退了网围,又退了池塘,两次退渔还湖,南四湖释放出40多万亩的湖泊水面,这也意味着缩减了超过60%的养殖面积。然而,南四湖周边居住着十几万渔民,仅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就有5.1万渔民以渔业养殖为生,每年收益近10亿元,退养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 微山县高楼乡翁楼村村民段有勤说,刚得知退养消息的时候,他第一感觉是自己没有活路了,祖祖辈辈以渔为生,不养鱼了,可咋活呢?
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党委书记化明有说,当时老百姓觉得政府就是“瞎折腾”,刚找到赚钱的门道,又要开始搞退养。
不仅老百姓不理解,在渔业部门工作多年的张保彦内心也十分矛盾。“一开始鼓励老百姓去养鱼,去搞网箱养殖,但是后来拆的也是我们,心里是很矛盾的。”
如何打消百姓的顾虑,既保护湖区生态又保住渔民生计?微山县每年从财政中拿出1.8亿元,每亩退养池塘补贴1000元,为期20年,保证退养百姓的基本生活。
同时,微山县还鼓励渔民把池塘搬到政策允许的一般控制区内,探索新的生态化养殖模式。微山县高楼乡虾蟹混养园区,就是渔民们进行的新探索。在这里,大闸蟹和南美对虾同获丰收。化明有说,虾蟹混养模式让渔民在有限的养殖空间里收益翻了几番。
为了向亩产要效益,微山县探索出藕虾混养、虾蟹混养等立体化养殖模式,同时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深度合作,规划建设了“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大美微山湖”等现代渔业示范区。
湖还是那个湖,这一搬却搬出了一个现代化立体渔业产业体系。目前,大闸蟹已经成为微山的主要养殖品种,养殖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量约1.5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老闫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微山湖大闸蟹是在碧水清波中科学喂养长大的,螃蟹刚出池塘,就一兜兜都被抢走了。
微山湖上第三次“蜕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湖水清冽,稻香蟹肥。如今,南四湖又迎来了第三次“蜕变”新机遇。今年,山东出台《山东省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到2025年,山东南四湖流域内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将达到10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南四湖正在绘制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深入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七大重点任务勾勒出画卷的线条。
一池碧水半池草,老闫蟹池里的水经过沉淀处理和水草净化,清澈见底。水清草美的池塘为大闸蟹“蜕壳”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这样的池塘养出的螃蟹干净得很,连肚子上的食线都看得清清楚楚。
老闫说,他的1100多亩蟹塘是微山县首批生态化改造试点。改造以后,池塘里的养殖尾水能够实现处理后循环再利用。和过去的池塘相比,养殖尾水不再外排,从根本上杜绝了影响湖内生态的风险。
今年,全国首家实现机器人管理的智慧渔业工厂落户微山。在这里,通过一台机器人,就能实现24小时自动补水、增氧和投饵。大闸蟹的生活环境就更舒适了。
保护蟹池小生态,改善湖区大生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引下,不仅大闸蟹在南四湖活得更滋润,更多鸟儿、鱼儿也把家安在了这里。如今,南四湖植物种类达到656种,野生动物也从205种增加到294种。赵卫说,如今的家乡太美了,他要借着“微山湖大闸蟹”这张响当当的活招牌,在全国开设旗舰店,让更多微山式美好走向全国。
2002-2012年,十年治污让大闸蟹在微山湖安了家;2012-2021年,退渔还湖让大闸蟹在微山湖出了名。2022年,新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期待微山湖上有更多美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