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30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持续16年关注品牌的商业人文栏目《品牌故事》推出新媒体访谈《品牌大咖说》,链接知名企业家和品牌专家,传递商业新思考。
本期节目,主持人林楠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走进中国500强、中国新闻纸龙头企业、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和入选首批好品山东的华泰集团,采访山东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建华:
创立于1976年的华泰,从没原料、没人才、没资金的“三无”小造纸厂成长为中国造纸龙头企业,从只有35名职工和东拼西凑来的56万元家底,到如今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华泰完成了从“潜龙在渊”到“飞龙在天”的完美蜕变,2022年营收770亿。
华泰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建华带领主持人林楠参观造纸车间
这个书写在黄河入海口的故事离不开一位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创新的掌门人,上百本工作记录记载了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的思考和谋划,不出差就6点出现在厂房里视察的脚步踏出了华泰人品牌发展的底气,他就是华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建华。“十八勇士下江南”“决战九四”“42元的上市‘庆功宴’”“锯断20万元纸辊”……这样的故事在华泰集团的发展史上不枚胜举;执掌企业的数十年里,春节都和工人在车间度过的他没在家吃过团圆饭,却让上万名员工拥有了高质量的家。
1976年,利用一台济西造纸厂淘汰下来的纸机,东营的大王公社筹建起了造纸厂。当时在王西村大队当会计的李建华被推选进厂,当上了一名车间主任。对这份工作,李建华非常珍惜:“高中毕业4年,没机会上大学,就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残缺不全的造纸机好歹凑起来了,李建华才发现,厂里还没人懂造纸技术哩!于是,他带领着25名职工到寿光的造纸厂学习。为了省钱,他们帮菜农拔草,在菜窝棚里打地铺。在造纸厂,他们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最终打动了师傅们,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
在组织工厂生产的过程中,拿不到调拨烧碱,李建华就带人去给齐鲁乙烯刷罐,把废碱水拉回来蒸煮麦草;没有氯气,他们跑到青岛化工厂、东营化工厂求人买。切草机坏了,李建华带领职工背着料包往里续;运煤机不转了,他们就背着煤,爬到十几米高的煤斗上,倒进去。凭着这股子劲,本厂生产出的本色书本纸被学生们一抢而光,小厂当年就创造利润10万元,看着这样的成绩单,建华一点也不觉得累。1984年,在拆装利津造纸厂不要的两台闲置设备时,由于过度劳累,李建华得了面瘫。医生让他休息,他不听,戴上口罩就去了车间,不能说话就把工作指示写在纸上。拆装机20多天,他写了几千张条子。 这两台纸机的投产,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5倍,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从1983年当厂长以来,李建华35年没回家过一个春节,都在工厂和工人们一起包水饺。他说:“当厂长,就是要带着别人干、做给别人看。”1986年,东营市原来的5家纸厂,就剩下华泰一家了。从此华泰成为山东省的典型,参观、学习的同行纷纷上门。
2000年,华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李建华带着4个高管在仪式上敲了锣,却没有停留。在回来的路上,大家饿了,就随便挑了一家餐馆吃了一顿饭,权当是庆祝了。听到这里,你一定和我一样惊讶:主板上市呀,多大的事情呀,怎么不得回去大摆上几十桌。可华泰的上市庆功宴,愣是就几个菜和一盆面条,仅花了42元钱。餐馆老板都埋怨:“这大老板吃饭,还不如开大车的花得多!”
华泰集团宣传部长李海霞在企业党建馆向记者介绍当年的历史
但是,这么小气的李建华,也有特别大方的时候。企业所在的东营广饶当时还没有铁路,华泰集团愣是掏出了6.5亿自己修兴广铁路,从2002年一直修到2010年才通车。这段不长的铁路,跑手续、征地、建设,整整花了8年时间。许多人问李建华,这是政府该干的事情呀,你为何做这件事。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党员,我的事业是党给的,我应该回馈社会。
“环保”是制约造纸企业发展的瓶颈,造纸企业因环保问题相继倒闭关停屡见不鲜。但走进华泰集团污水处理厂,可见蓄水池内清可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戏。自80年代华泰就开始寻求治污之路。1986年自行设计安装废气回收装置,解决了造纸废气污染问题,并获得山东省“科技成果奖”。进入90年代,李建华更是提出了“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的理念。华泰从此走出了一条工业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成功之路,打造了全球单体最大的新闻纸制造车间,建成的以造纸、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现代化民营企业。
也许你会说,造纸行业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高污染高能耗,可李建华却用华泰的发展告诉你,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旧产能里也可产生新动能。面对曾经堆积如山的废纸,在生活中不享受、不旅游,对自己“抠门”的李建华却大手笔升级改造10号机,投资2亿元增上膜转移施胶机及后干燥部等设备,使得原来只能生产新闻纸的机器,可以生产文化用纸等多种产品,在创新中求得了转型升级,让企业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李建华带来了财富。可他仍是那个出差从来不坐头等舱,不住豪华酒店,不买奢侈品的朴素老者……自己以身作则,高管和员工就会跟着学,光荣传统就会被继承。很多小企业垮了,就是因为带头人自己先贪图享乐。而华泰是从小厂起家的,李建华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拼出来的成果。
46年来,李建华没回家过过年三十,年初一没吃过团圆饭,每年过年都跟工人在一起包水饺。在这样的持续奋斗中,世界五百强芬兰斯道拉恩索、美国杜邦、比利时索尔维等纷纷谋求合作,双方共同研发生产的SC纸和食品级、电子级双氧水均填补国内空白,为中国民族工业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成为了造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但对于企业来说,危机永远都在。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纸媒的新闻纸用量断崖式下降,如何扔掉落后产能的包袱、开辟新市场成为事关企业存亡的必然选择。于是,小米包装盒、伊利包装盒、顺丰快递袋等一个个全新的产品,从华泰的生产线上诞生,并流向全国各地。多元化生产,让华泰集团脱离了新闻纸销量锐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而李建华的故事则是对企业家精神最好的诠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加坚定了华泰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采访过程中,党员企业家李建华说得最多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党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华泰集团先后安置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带动十几万人增收致富。但当林楠走进华泰至今仍在使用的建于1986年的老旧办公楼时,真的惊讶于这家企业对管理层的小气和对人才大方的强烈对比,这里老旧但整洁的地板砖、木质楼梯扶手、挂在李建华办公室里穿了20年的军大衣、足足几人高的笔记本......都在一种踏实中透露出儒商的朴实。
采访的尾声,林楠听到了让人振奋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华泰集团将重点打造林浆纸一体化、海洋新材料两大产业。一方面,对造纸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向高档印刷、绿色包装、特种纸方向转型,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将华泰化工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海洋新材料生产基地,力争到“十四五”末,将华泰集团建设成为千亿元大企业集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丝换华发,2023年,董事局主席李建华就73岁了,但我眼前的他依旧保持一腔赤诚和干劲,保持着奋斗者的青春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和民营企业家,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份重于泰山的初心,40余年不变!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山东民企华泰集团,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