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也就是1937年7月7日19时30分,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地区,日本帝国主义以其中国驻军步兵旅团第3大队进行军事演习为名,谎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遂以此为借口向中国驻军进攻,于7月8日凌晨5时30分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被迫进行自卫还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同一天,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从此,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及其战略防御阶段开始。
目前我们见到的很多表述中,有人习惯称七七事变后开始的是“全面抗战”。事实上,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仅一字之差,但其概念不同,而且内涵和外延相差甚远。
岳思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全国抗战,是相对于局部抗战而言的,是从地理范畴上进行区分的,指抗战的地域不同。全面抗战是相对于片面抗战而言的,根本的区别是指参加抗战的成分不同,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共两党抗战的政治路线问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提纲指出,1937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与此同时,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也明确指出:“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关于《上海太原失陷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目前是处在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片面抗战已无力持久,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
岳思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由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均一致界定1937年7月卢沟桥开始的中国抗战是全国抗战。即使到1937年11月,上海、太原相继失陷,在卢沟桥事变4个月后,仍认定全面抗战没有到来。据此,1937年7月开始的抗战是全国抗战,而不是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纲领》指出:“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中共中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而国民党则是主张和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依赖外援,以取得抗战胜利的片面抗战路线。是否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一场人民战争,成为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硝烟远去,国殇难忘。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编辑:岳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