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1日讯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胶州市胶北街道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客智能共享工厂,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机械手臂不停地在生产线上轮转腾挪,灵活的机械刀头在既定的路线上往来穿梭,将布料裁剪成型;另一边,绣花机将提前设计好的图案精准地绣到帽片上……一个个帽子初具雏形,车间中控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呈现着产线上每一处细节的一举一动。让往日喧嚣的工厂,在智能化的“乐谱”下,似乎演绎出一种特殊的旋律。
“眼下,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将这批帽子发往欧盟国家的海外仓。依托自主创新,公司搭建自动化智能产线,实现了人机智能互动、设备物联,通过平台的数字化整合能力,可以将其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无缝对接。”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国柱告诉记者,原来生产一顶帽子有二十多道工序,不仅消耗时间,还需要大量人力。作为拥有全行业第一家实现立体缝纫技术的企业,如今,该自动化智能产线的生产效率已提高58%,人工工费降低43%,生产周期降低28%。公司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大幅提高,生产的各类运动帽、时装帽等上千个系列品种,出口美国、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2、全国第1,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数不胜数的荣誉。
说起生产线从“制造”到“智造”的演变过程,杨国柱表示:“这的确不简单,如今的智能化工厂可以说是从‘家庭作坊’转型而来。”多年之前的前丰帽艺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车间里几百名工人,每人操作着一台缝纫机,同一个款式的帽子可以做上一年甚至几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制帽行业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客户订单越来越碎片化,对产品的要求和货期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用工成本激增,当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业模式很难适应企业需求。
2017年,在确立初步设想后,前丰帽艺踏上了智能化转型之路,从零开始,一路摸索……“虽然经历了前两次失败,但是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通过引入大量的专家团队,成立了自动化研发攻关领导小组,历经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将设备有效运行率提高95%以上。”杨国柱说,设备效率的提升,使企业承接订单的能力显著增强,他们开始转战线上订单。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几十件、百来件的个性化需求大量增加,企业发现,这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于是,前丰帽艺耗时一年,联合有关高校、行业协会共同打造首个帽饰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了行业共性需求,构建起帽饰行业供应商、需求方、制帽工厂、创客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和资源共享。通过设备物联、数据中台、工业APP等技术服务全国的制帽行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的制帽行业合作新模式,不仅产能实现翻倍,款式更是“千变万化”。自2022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以来,线上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
“近年来,上合新区发展已全面起势,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智能化工厂的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对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力量,展现企业担当。”杨国柱说。
记者 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