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区:千亩土壤大改良 盐碱地变身“生态粮仓”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1日讯 东营市垦利区不断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加大土壤改良技术研发,推进盐碱地开发治理,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对土壤进行有机化改造,让昔日入不敷出的盐碱地变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垦利街道后李村盐碱地改良种植基地,一片片红薯长势喜人。通过土壤改良,亩产增产约20%,增收约1500元-2000元,合作社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后李村党支部书记薛天峰介绍说:“后李村区域现有现有红薯适种面积1000多亩,现种植面积300余亩,年均亩产量在5000斤左右。”

后李村引进清华大学生态种植应用技术团队,与中国邮政垦利区分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好清大技术团队的科研力量和邮政集团物流配送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提高后李村红薯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将后李“小红薯”做成区域“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清华大学生态种植应用技术团队负责人马海涛说:“主要是提供改良土壤的一种技术,改良土壤的技术,然后让咱那个土壤、土质越来越好,土壤板结的现象减少。”

兴隆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美燕说:“兴隆街道辖区的耕地,盐渍化程度比较高,土壤比较贫瘠,后李村通过与清大共建生态种植基地提高了沙土红薯的产品品质,进一步拓宽红薯销售渠道,打通红薯从种植基地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垦利区不断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因地制宜,选育耐盐碱品种、改善盐碱地土壤。实施建设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基地、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基地、黄河口镇盐碱地大豆制种能力提升项目等,昔日的盐碱地正逐步变为稳产增产的大粮仓。截至目前,累计启动20万亩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现2万余亩重度盐碱地“破“碱”重生!

垦利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振阳说:“立足我们垦利区盐碱地的实际,着眼打好种业翻身仗,分类开展良种、良法体系建设,推动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选育更多的耐盐碱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努力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

编辑:李楠

来源: 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 李楠
责编: 徐莉
审校: 李晓
主编: 勇群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