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鲁言说事】东营市东营区:“特色宣讲工作室”为基层宣讲提热升温
来源:宣讲时间 编辑
东营市东营区创新拓展宣讲宣传渠道,在深化理论宣讲阵地的内涵和外延上下工夫,探索打造“特色宣讲工作室”,有效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一盘棋”布局,构建上下联动的阵地体系。坚持整体谋划,新建提升理论宣讲阵地,打造“特色宣讲工作室”,形成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联动的阵地体系。区级开发全新宣讲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打造集主题宣讲、教育培训、互动体验、直播录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理论宣讲基地。搭建“云”宣讲平台,依托知东营APP,集成省级专家库、基层骨干库、文献资料库、宣讲视频库、优秀讲稿库五个宣讲库,推动宣讲资源“云”上集结、全区共享。镇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菜单、有计划、有品牌、有标识”等“六有”标准,打造七彩宣讲工作室、板报宣讲工作室、清邮艺宣讲工作室等22个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宣讲工作室。同时,每个宣讲工作室都具备直播、录播功能,与区级“沉浸式”理论宣讲直播室线上互通,资源共享。社区(村居)拓展宣讲阵地,探索“宣讲+”服务路径,融合共用党群服务中心、城市书房、文化舞台等场所,开展特色宣讲活动。根据基层生产生活特点和群众需求,将宣讲阵地延伸至田间地头、庭院广场、企业车间、旅游景点、移动校车,实现理论宣讲多方位、零死角、全覆盖。
“一站式”服务,构建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东营区在宣讲队伍选拔、培养、激励和宣讲活动规范化开展方面着手,制定出台《东营区关于加强新时代理论宣讲体系化建设意见》探索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特色宣讲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宣讲工作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宣讲队伍,建立赛事选拔机制,举办“中国梦”系列、新思想宣讲师、百姓名嘴、宣讲大比武等选树活动,选拔培养有理论和宣讲能力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多层次、多部门、多领域专兼职相结合的宣讲队伍,充实宣讲工作室;建立培训赋能机制,依托“特色宣讲工作室”通过专题培训、名师带教、体悟实训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宣讲骨干传帮带,对宣讲员进行辅导、实训,带动、帮助宣讲员迅速成长;建立打卡激励机制,制定《东营区“声动油城”百姓宣讲管理暂行办法》,创新印制500册“动油城”百姓宣讲护照,发放到工作室宣讲员,开展宣讲打卡活动。年底按照宣讲员打卡场次、宣讲效果、宣讲受众等评出“星”级宣讲员,进行表彰奖励。宣讲活动方面,建立规范化宣讲机制,结合区和镇街实际,明确“特色宣讲工作室”每周宣讲内容,完善宣讲自选动作,形成“月初提报宣讲计划、周周组织宣讲活动、月末总结通报宣讲情况”规范化宣讲机制;建立“五个一”宣讲机制,实行每周一宣讲、每月一培训、季度一备课、半年一交流、年底一总结的宣讲机制,建立有宣讲计划、有考勤登记、有调研情况、有研讨记录、有备课笔记、有宣讲总结的“六个有”宣讲制度,年底形成材料汇编;实施常态轮值机制,着眼激发基层宣讲动力,区级层面发布月度宣讲主题,各镇街根据辖区特色依托宣讲工作室轮值承办区级宣讲活动,示范引领宣讲工作整体推进,目前,已有四个镇街承办了轮值活动,提升了理论宣讲质效。
“一体化”推进,构建多维立体的宣讲模式。优化宣讲模式,创设宣讲载体,通过常态讲、灵活讲、创新讲三种模式,推动宣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常态讲。区级层面沉浸式理论宣讲基地,每周一、三、五定期开办“声动油城”百姓大讲堂、“文明大讲堂”等固定讲堂,常态化开展宣讲,自开办以来,共组织举办1000余场线上线下培训及宣讲活动,受教群众达20余万人次。镇街层面根据辖区实际在“特色宣讲工作室”开办固定讲堂,定时定期开展宣讲,创新推出“汇声汇色”“半晌讲台”“七彩讲堂”“玉景声印”“辛胜利 辛青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讲堂,自开设以来,共组织开展了2500余场宣讲活动。二是灵活讲。将“特色宣讲工作室”的宣讲工作融入大宣传格局,采用“理论宣讲+文艺文体”的方式,用讲故事、说快板、唱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春节”“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在“固定模式”上见缝插针,让基层宣讲活动多维呈现,自“特色宣讲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开展“舞台上的党课”“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润吕乡”等文艺宣讲活动700余场。三是创新讲。探索实施“互联网+订单式”宣讲,设置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家乡故事、法治空间、先模事迹、文明讲堂6大类别、101个宣讲主题供群众点单。这种宣讲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宣讲员王清被上海徐汇区和江川区邀请作宣讲报告,并被上海市江川区聘为邮票宣讲团讲师,切实提高了东营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宣讲时间 编辑:周懿 李玉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