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把沙漠变绿洲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调研行

原标题:敢把沙漠变绿洲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调研行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多年来,三北地区干部群众创新探索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其中就有“磴口模式”。“磴口模式”是以维系绿洲生态安全稳定为目的,通过防、治、用、养等措施构建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治沙产业化、产业治沙化道路。

“一年一场风,风吹石头跑”,这曾是乌兰布和沙漠的生动写照。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可达2400毫米。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于保护黄河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沙漠面积近4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3%。上世纪50年代,磴口人就开始和这片沙漠作斗争。历经70载,几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乌兰布和沙区生态环境全面好转。如今,近21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形成160多个沙漠湖泊。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2%,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370万吨左右。乌兰布和沙漠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巨变,磴口县先后被评为全区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获得全区生态建设“绿化杯”奖、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硬碰硬”迎战黄沙 70载绿锁“黄龙”

“当时的乌兰布和沙漠几乎就是不‘木’之地。磴口县由于东临黄河,其余三面环沙,频繁遭受风沙、洪水灾害。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漠无阻拦,不断向东侵。’沙进人退,不少村庄因为流沙的侵害迁移四散。”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是土生土长的磴口人,他这样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前磴口县的沙害。

1950年,308.5亩林木、5万余棵树木是磴口县仅有的“绿色家底”,剩下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流沙掩埋,农作物经常被大风连根吹走,亩产不到百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与风沙作斗争,并涌现出很多“治沙英雄”。

上世纪50年代,在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的带领下,磴口人民开始了“沿沙设防,植树造林,保护沙区草木,营造防沙林带;沿河设防,筑堤开渠,遏制水患,营造黄河护岸林带”的治沙之路。

这样的场景延续了多年,每到造林时节,沙漠边缘、黄河岸边,到处红旗招展,热火朝天。“那时候,群众甚至把锅灶、帐篷等搬到工地,还组织了以英雄命名的造林突击队和战斗班。”韩应联说。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怀着这样的信念,一个又一个治沙人用多年的锲而不舍,换来如今的沙海泛绿波,“大漠愚公”谢恭德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带领妻儿老小挖渠开荒,坚持植树造林40年,硬是让5000亩寸草不长的沙漠披上绿装。为此,他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投入进去,没钱就到处借,欠款直到2010年才还清。他还“说服”3个儿子辞去工作,加入治沙种树队伍。谢恭德说,愚公能把两座山移走,我们也能把沙漠治好,如果我这一代实现不了,我还有儿子、孙子。

“我们扛着树苗,背上干粮和水壶,翻越松软的沙山,在沙窝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干热的风沙吹打得人睁不开眼,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但没有人抱怨。”30多年前的造林情景,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护林员金振云仍记忆犹新。

到1958年,磴口人终于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营造了308里防风固沙林带,林带的宽度平均为50~100米;沿黄河西岸筑起了20公里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及破坏。1958年,磴口县获评全国治沙造林模范县。195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在磴口县联合摄制了专题片《战黄龙》并在全国播映。1978年,磴口县被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县。1979年,中国林科院在磴口县成立内蒙古磴口实验局,防沙治沙工作有了强劲的科技支撑。1998年,磴口县被确定为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县。

从2000年开始,磴口县全力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沙工程。2011年,磴口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2021年,磴口县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巴彦淖尔经验”。2023年7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科学治沙,推广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等治理模式”。

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 开启科学治沙新路径

进入新世纪,磴口县在防沙治沙、沙区开发上创新思路,把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累计完成生态治沙130万亩。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防沙林场项目区,路两边的防沙林绿树成荫、茂密繁盛,站在高处望,成片的绿色植被随风轻舞,颇为壮观。“造林都是沿路向沙丘中间推进。项目区有些地方的林带宽度已经达到了10公里。”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指着眼前的防沙林对记者说。

今年43岁的何文强在治沙战线上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何文强家住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子,村里人种植的华莱士瓜幼苗每年都要被沙尘掩埋好几次,治沙植树迫在眉睫。怀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何文强于2005年考入磴口县林业局,成了一名植树造林的治沙人。

何文强也经历过完全靠人力栽树的阶段,把树苗背到沙丘中,一个人一天只能栽2.5亩,栽完后再打井浇水。后来,200余公里的穿沙公路建了起来,沙丘中的作业路也一条条建起来,治沙条件一年年好转。

春季,乌兰布和沙漠风大、气温低、沙丘移动性大,新栽树苗极易遭受沙埋、霜冻等灾害。传统的柴草网格压沙造林虽然成活率高,但成本也高。为解决这一难题,磴口县林业局自主研发了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

“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低温保鲜技术,让苗木处于休眠状态。将准备栽植的梭梭等沙生灌木进行冷藏保鲜,延缓苗木发芽期,等到气温高、风沙少、降水增多的时候出库进行栽植,从而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具有三大优点:通过对栽植苗木进行冷藏储存,随栽随用,有效延长了造林时间;冷藏苗避风造林选在风沙少的时候进行,避免栽植苗木被风沙吹走或掩埋,减少了苗木损失,降低了造林成本;通过冷藏苗木,适时选择风沙少、气温高的时候开展造林,便于苗木发芽,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梭梭接种肉苁蓉技术……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逐步摸索出日益成熟的治沙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现代化造林手段得到广泛运用,造林速度和效率快速提升。

治沙造林,优质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是重要基础。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经过40多年艰苦努力,通过大量引种试验,在当地优选出沙棘、沙林杨等治沙主栽树种。沙林中心高级工程师罗红梅介绍,以选育生态经济型优良品种为目标,团队开展沙棘种质资源引进收集、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等研究课题20余项,国家审定认定的沙棘良种有23个,选育出50个优良杂种单株,先后有31个优良品种被推广到全国15个省(区)。

磴口县在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作中,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划分沙区和河套灌区,采取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结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结合,带片网结合的方式实施造林绿化。在水土条件较好的河套灌区,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推广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冬贮苗造林技术,坚持先固沙后造林,集中连片治理。在造林难度大的沙区,采取“造、封、飞”并举、生物工程措施并用的综合治理方式。这样的生态防护林格局安全地守护着广大绿洲,形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彻底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拥抱”大漠向绿前行 打造产业治沙的“磴口模式”

来到磴口县光伏产业园区,登高远眺,长空之下,一排排光伏板整齐铺展。“多年来,我们多管齐下制定治沙方案,形成了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力求达到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国家电投集团磴口三、四期光伏电站副站长安迪森说,“项目均采取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

近年来,磴口县大力发展“光伏+沙漠+农业”“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成功引进国华、蒙能、国电等企业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共有13家光伏企业建成并网,总装机规模达77万千瓦,总投资50.5亿元。”磴口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亮告诉记者。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在20年的防沙治沙经历中,他大胆尝试,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我们接种苁蓉不仅不和农业争水抢地,还能防风固沙。”魏均介绍,该企业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此外,在这片被外国专家断言“不可能生长作物、不可能完成土地改良规划、不可能实现人工种植”的沙漠腹地,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扎根,十几年埋头苦干,投入75亿元,栽下9700万株沙生树木,将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为绿洲,打造了全球首创的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

如今,站在乌兰布和沙漠,放眼望去,头顶是万里无云的苍穹,脚下是一碧千里的绿波。产业治沙撑起了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的“半壁江山”。磴口县沙产业经营主体已达60余家,经营面积近80万亩,经营内容涉及光伏发电、林下经济、种草、养殖业、中草药材以及旅游开发等多个项目。

事实证明,“磴口模式”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今,磴口县正按照“光伏+沙产业”协同发展思路,将光伏同沙漠治理、中草药种植有机结合,积极打造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能源基地,实现固沙面积35万亩。2020年,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