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看山东|经广寻宝之黄河口大闸蟹为何这么美味?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3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顾震宇 林柟)

秋风起,蟹正肥,每亩300斤左右,东营黄河口的大闸蟹丰收了!2022年3月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录的黄河口大闸蟹如何一路打造出金字招牌?点击下方音频,开启今天的地标品牌寻宝之旅吧!

  

在美丽的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垦利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养殖模式,是以一家一户粗放式养殖为主,主要投喂麸皮、豆粕、玉米等低值饵料。1992年开始,垦利县开始进行大闸蟹人工育苗并取得成功。1994年,大闸蟹人工育苗开始规模化生产,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由于那时没有自己的品牌,黄河口大闸蟹只能提供初级产品或采取反季节销售,甚至被当成过水蟹,拉到南方当成当地的大闸蟹去卖,效益很低。

为推动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健康发展,当地出台了《关于支持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研究起草了《关于支持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的意见》,坚定走规模化、标准化之路,引进了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还制定了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淘汰改造了传统粗养池塘,推广精细化养殖。2008年,黄河口大闸蟹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近年来又入选“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品牌价值持续攀升,达26.12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坚持向盐碱地要效益,瞄准黄河口大闸蟹特色优势产业,集成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走出了一条适应盐碱地特质的大闸蟹产业发展路径。盐碱地上养出大闸蟹,蹚出黄河口生态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致富路”,《盐碱池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入选农业农村部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东营这篇好“土特产+”文章书写得越来越丰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品牌,拉长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

(本文图片来源:东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来源: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编辑: 顾震宇
责编: 于宁
主编: 高炜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