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记者从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提出8项重点工程,旨在打造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市和海洋牧场发展精致样板。

图源:威海发布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吉明介绍,《规划》总的目标是,到2028年,我市海洋牧场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市级以上示范区达到60个,养殖海产品达到230万吨,海洋牧场建设从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为主向岸海联动、生态发展、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围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提出了“1区3带14群”的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布局。坚持“疏近用远”,在近浅海做“减法”,在深远海做“加法”,开展海域养殖容量评估,合理布局海洋牧场项目,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优化海洋牧场养殖方式和规模,实行减量增收、合理疏养,促进海洋牧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聚焦海洋牧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规划》对实施绿色示范工程、创新引领工程、装备智慧护航工程、种业提升工程、安全筑基工程、融合发展工程、主体培优工程、品牌唱响工程8项重点工程作出明确要求,全面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创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海洋牧场。在重点做好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范围和规模,加快沿海海域养殖生产牧场化,并逐步完善海洋牧场岸基配套设施,注重全产业链延伸、全服务链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海洋牧场应用。
“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共建,聚集资源要素、拉伸产业、产品链条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海洋牧场功能。到2028年,我市海洋牧场将实现年接待游客达到120万人次,一二三产融合的海洋牧场达到30个以上。”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李永仁介绍。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规划》指出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以“大渔带小渔”“新型带传统”促进大中小企业互融互通,形成协同、高效、融合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渔业发展服务部部长刘心田介绍,根据《规划》,我市将采取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完善管理和强化监测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重点工程落实落地。
记者:王泽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