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9日讯 去年以来,东平县锚定“富民强村”目标,立足“江北水乡”定位,强力开启设施农业、生态渔业“双30万亩”战略行动,实现了特色农业“无中生有”、生态渔业“有中生优”,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绿、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设施农业风生水起正兴旺。眼下虽处寒冬,但东平街道无盐村的草莓大棚里却春意盎然。种植户正忙碌着与工人一起采摘、装箱,收获今冬甜蜜的喜悦。
“这个草莓是八月份栽上的,十一月初就开始采摘了,星期六星期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游玩、采摘,现在也支持订单配送,草莓结的量都跟不上订单的数量,虽然说每天很忙很累,但是心里特别高兴、特别开心。”种植户韩兰紫说道。
不仅是草莓,这一年,无盐村先后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豆角,都获得了很好的收益。165个高标准大棚拔地而起,24户村民分包种植,160 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千亩果蔬大棚“种”出了群众幸福生活。
来到梯门镇,无论是二三月的春日,炎炎夏日,十月金秋,还是寒冬腊月,瓦庄片区的大棚里时时“丰”景如画,处处满载希望。春天种植的哈密瓜、礼品西瓜,秋天种植的螺丝椒、五彩椒连“现”丰收。
一年时间里,“春瓜秋菜”的种植模式在这里得到很好印证,果蔬飘香四季丰的美好愿景正加速变为现实图景。在瓦庄片区的辐射带动下,周边5个村定向发力、抱团发展,大棚种植逐步形成单品规模、精品优势,联建村村均增收20万元,真正实现富民强村“齐步走”。
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宝:“目前,我们片区大棚规模已超过了6000亩,130多名群众包棚经营,1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未来,我们将把规模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携手实现富民强村的初心目标。”
去年以来,梯门镇通过“镇村全面发动、干部全面参与、资源全面整合、服务全面保障”,构建出“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全域发展模式。目前全镇完成大棚建设3万亩,42个村形成了“村村有人建棚、村村有人种棚”的良好发展局面,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大棚真正种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钱景”。
大带小、强带弱、老带新,抱团取暖、共同致富已经成为东平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一年来,湖东各镇街坚决执行东平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将设施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深挖潜力、放大优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选准一个好产业,带富一方老百姓是东平县委、县政府的初心和使命。近两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村民由以前的“猫冬族”变身大忙人,在大棚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当上了“产业工人”,群众干事创业更有“奔头”,座座大棚结出致富硕果,撑起更多群众的致富梦想。
如今,全县大棚种植面积已经从2021年的1.8万余亩发展到15万余亩,冷棚亩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暖棚达到5万元,种植种类达到6大类20余个品种,设施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聚、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蝶变。
生态渔业创新求变写辉煌。因水而兴,缘水而名的千年东平,历来都是渔业生产的富集地和优势区。一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着眼长远、高点定位,深入实施30万亩生态渔业工程,做优、做活“水”文章,全县生态渔业生机勃发、全面起势,打造了东平经济新业态、产业发展新名片。
来到州城街道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一块集远程监控、水质监测、饵料投喂、水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产养殖控制大屏让人眼前一亮,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查看各类信息。
在旧县乡,高密度现代渔业养殖项目也已投入使用,46个高密度养殖桶安装了智慧渔业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和电子监控,人力成本降低了、品控提升了,养殖实现全过程科学化、精准化和可控化。
产业走多远,定位是关键。我县摒弃低效率、粗放式发展路子,统筹湖内25万亩大水面、湖外5万亩养殖池塘,构建“一湖一洼三片区”生态渔业发展格局,实现“粗放式”养殖向生态智慧渔业转变,点状式分布向区域化布局转变,坑塘式养殖向规模化生产转变,生态渔业招牌愈擦愈亮。
这一年,9个涉渔镇街立足自身实际,打好优势仗,唱好拿手戏,闲置池塘改造利用、工厂化养殖、藕虾稻虾套养、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渔家文化景点、涉渔节庆活动等全面开花、亮点纷呈。在各镇街,一个个特色水产养殖区日新月异、质效双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涌现,联农带农成效明显。1-11月,全县渔业产量6.9万吨,实现总产值19.8亿元,同比增长2%。
25万亩大湖水面鱼跳虾跃,生机盎然,打造了渔民致富增收金饭碗;5万亩生态养殖基地科技赋能,活力无限,树起了生态渔业发展的新标杆。一年多的时间里,荒废旧鱼塘晋级新基地,昔日涝洼地成为示范区,生态渔业真正唤醒了沉睡的资源,激发了创业的活力,开启了广大湖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
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有保障。这一年,东平县坚定不移把特色农业发展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锚定“双30万亩”目标,从政策、技术、销售、品牌等方面同步发力,更多资金和资源向特色农业集聚,全县特色农业正朝着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新湖镇苏义太返乡承包坑塘,带动发展小龙虾养殖1600多亩,使窦府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龙虾村。
新湖镇窦府营村龙虾养殖户苏义太:“我2019年回村,就开始种藕养虾,1年收入30多万元,30多户群众跟着我也搞起了龙虾养殖,规模越做越大。下步,我将带领更多群众发展养殖,借水致富。”
眼下,全县有超过2000名像苏义太这样的打工人回到村里,种菜种瓜、养鱼养虾。这一年,东平县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要素,以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等吸引在外大学生、经济能人、在外务工人员等群体返乡干事创业,一大批特色农业青年带头人纷纷回到家乡,投身特色产业,身体力行做新农人,当新渔人,转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一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探索整合涉农资金、开发金融产品、吸纳社会资本、东平县属国有企业参与四条路子,瞄准设施农业、生态渔业精准发力,以金融“活水”浇灌产业沃土。成立全县特色农业服务队,选优配强农业专家,下沉各镇街开展不间断、全天候巡回服务,盯上靠上解决技术难题,解除后顾之忧;各镇街成立“露天党委”,党员干部齐上阵、进田间,做实产、供、销全流程服务。投资2.7亿元建设东平县蔬菜交易市场,成功举办中国·东平首届农产品博览会,搭建起东平农品与全国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
宏伟蓝图,激发昂扬干劲;希望田野,涌动勃勃生机。怀着“强村富民”的初心,扛牢“共同富裕”的使命,从破题即开局到起步就精彩,从步履铿锵干事业到凝聚汗水结硕果,全县上下正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特色农业规模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东平这列动车组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 熊象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