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瑞金“象湖里”何以重焕异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古风习习,人潮熙熙,活力满满,热气腾腾。2023年12月30日,江西瑞金市“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盛大开街。开街3天(元旦假期),共有21.3万人涌入“象湖里”打卡、体验、游玩。这里迅速成为地标性的文化“会客厅”“文明展示馆”“民俗体验地”,打开了一道沉浸式体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窗口!
“象湖里”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何能够活力满满、热气腾腾、重焕异彩?
历史之重:承载几多乡愁记忆?
巍巍武夷西麓,滔滔赣江之源,茫茫关山脚下,有一块革命者心中永恒的圣地——“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始建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的瑞金县,已历经千年风霜,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15年8月,国务院同意将瑞金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象湖里”创意街区位于该市八一南路廖屋坪及上湖洞红军学校周边区域,是一条饱经风霜的老城区、老街区。“象湖里”,是一个全新的地域与文化概念,并不是古代行政区划中的“里”。从瑞金历史来看,“象湖里”现在所属的区域,是古代瑞金浮乡一里和浮乡三里(即县城内外)交汇融合的核心区域,是千年古邑之芯、之魂、之根。这里人文荟萃,店铺林立,街区交错,商贸繁荣,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瑞金人的乡愁记忆,浓缩了瑞金千年历史人文的厚重积淀。
“象湖里”是瑞金最早的客居地。瑞金是江西八大盆地之一,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宜居宜业之地。“象湖里”地处绵江河与古城河交汇融合的平坦开阔区域,是水路航运进入瑞金的最好停泊点。唐宋以来,大批先民从中原南迁,循水路渐次进入并定居于此,成为瑞金最早的客家人。在漫长的岁月浸润中,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激扬,相互糅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瑞金客家历史文化。
慎终追远、崇德向贤是客家文化的千年传承。为此,古代先民在这里建立了数量较多的宗祠(众厅),形成了丰富灿烂的宗祠文化。上阳杨氏宗祠群,是瑞金规模最大的连祠建筑之一,为明清代建筑。这里曾有九个宗众祠连通,号称“九祠十八井”。里面并排五祠(即:朝俸、时省、时泰、孟舟、中宪第),总面积3056.73平方米。这里是瑞金杨氏的开基地,杨朝奉为瑞金的开山主,人口繁衍至今达十余万人,在清代有杨半县之称。这里人文蔚起,瑞金宋朝至清代的十位进士中有3人出于此,被雍正皇帝赐匾“国士无双”的清代诗人杨枝远,清代江西文坛五大家之一的杨以任,鸿胪寺正卿杨方立,新中国开国少将杨力、杨俊生,开国大校杨家华等均出于此处。
“象湖里”是瑞金最早的淘金地。《太平寰宇论》称:瑞金,淘金之地也。绵江河段,地有黄金,有先民在河上淘出沙金,慢慢地出现了淘金热,至唐代,“象湖里”所处的的绵江河段到处可见淘金人,每天有十几、上百淘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散居此处,渐成规模。至唐天佑六年(公元904年),设置淘金监,称为瑞金监。淘金过后形成的大小水坑经洪水冲刷,导致绵江河改道,留下万千水塘,造就了“塘多如湖”的美景。据明嘉靖《瑞金县志》记载,象湖镇的地名就因其地域“形似大象,塘多如湖”而得名“象湖”。
“象湖里”是瑞金最早的商贸地。“象湖里”所处的老城区、老街区,开发于汉代,陆通闽粤,水连章贡。陆路省际古道有四条、县级古道有五条,直通汀州府、于都、宁都、会昌等地;水路直通鄱阳湖,联通广东;水陆交通网融入全国的交通网络,商贸往来频繁。至清代,驻有福建会馆、广东会馆。水路码头,货物云集;鸡鸭街、粜米街、庙前巷、通荡街、廖屋坪、上湖巷、上阳巷店铺林立,商贸繁荣。
“象湖里”是瑞金最早的教化地。“象湖里”的先民崇尚儒学,以子女读书、仕进为荣。伴随县级行政区划的设置,这里就设置有文庙学宫,儒学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厚植根系,深深熔铸在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之中。明正德十二年(1517),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在瑞金学宫讲学,对瑞金儒生大量灌输了“心学”思想,“崇尚自然,知行合一”的观念,逐步成为“象湖里”先民的主导思想,变得更加开明开放,更具有开拓精神。如在儒学传承中,杨以任中进士后仍以坚持“愿读十年书以报国”,成就江西五大家,成为名噪一时的儒家学者;罗有高,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寻求佛、儒、道融合,成为江南著名的学者、理学家;陈炽,致力于儒学改革、富国强兵,成为儒学楷模,他们深刻影响着瑞金儒学之风。
“象湖里”是“红埔”军校诞生地。1932年春,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创办一所“红埔”为红军培养中高级指挥员的倡议,在此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至1933年10月,该校共招生6期,学生6000多人,为红军培养了一批中高级军事和政治指挥人才。
复兴之路:擦亮历史文明之光
承载了众多瑞金历史、瑞金记忆、瑞金传统、瑞金文脉的“象湖里”,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是瑞金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随着时代变迁,“象湖里”的荣光渐渐远去,老街区、老城区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擦亮文明之光,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成为必须解答的一道“时代之问”。2023年,瑞金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红都古城项目,全面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让千年“象湖里”重焕异彩。如今,三街五巷修旧如旧,古色古香,廖屋坪的文创古玩,粜米街的客家小吃,鸡鸭街的乡村土特产,上湖洞的非遗坊……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意在这里薪火延续,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完美融合。瑞金记忆、瑞金乡愁、瑞金传统、瑞金文明,在这里传承弘扬……。
保护城市根脉,让文物“活”起来
“象湖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改造过程中,按照“保护优先、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活化利用传统客家民居,保留了街巷肌理、文化记忆和城市文脉,活化历史建筑。如今,你走进“象湖里”,就仿佛来到了明清时期的城关镇,修旧如旧的“九祠十八井”,清一色的民居,商铺林立、人潮如织,恢复了当年繁华的景象。同时对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进行了原态保护和原状陈列,着力重现当年苏区军民的工作、生活场景,活化红色旧址。如今,这里随处可见的苏区红军标语,大幅红色题材的壁画,苏区版画等,再现了当年扩红支前的动人场景,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苏区岁月。
传承历史文脉让文化“亮”起来
在改造提升过程中,设计者对上阳杨氏宗祠群进行了保护,同时利用各种手法将客家文化得以呈现。如今,你走进“象湖里”,就像走进了客家博物馆:民居门前的“客家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忠孝传家国,诗书教子孙”对联,客家瑞金方言墙、客家米酒坊、赣南采茶戏、吊楼抛绣球等,让客家文化在创新传承中展现无穷魅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瑞金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客家美食,瑞金牛肉汤、壬田焙炉豆干、瑞金大碗茶、饭包肉圆、红军焖鸭、客家擂茶、黄元米果……品种丰富。如今的“象湖里”,注重打造了“五坊七铺九店”和“擂茶牛市”,护住了瑞金老城的乡土风貌,记住了乡愁。在这里,尝一尝壬田豆干、软糯香甜的麻籽、香甜可口的薯包鱼,喝一碗客家米酒,听一听红军的故事,别有一番风味;吃一笼饭包饭包肉圆,那热气腾腾的景象,那浑浑圆圆的形状,诉说着一家人热火朝天、团团圆圆的愿望和期冀;亲手打打黄元米果,深深感受客家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文化的传承在于创新。瑞金是客家人聚集区,传统民俗丰富多彩,素有“舞龙灯”、唱采茶戏、赛龙舟、灯彩等民间活动。“象湖里”将客家文化与现代表演完美结合,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传统赣南采茶戏接连上演,引得围观游客阵阵喝彩;吊楼抛“绣球”,引得游客驻足围观;一群穿着汉服的演员,盘发簪花,描眉画钿,构成一幅幅迷人的街区风情画。
复古的石阶路,一水的灰墙黛瓦,创意十足的瑞金方言墙,随手一拍,就是美景。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本地的市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寻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如对乡愁的怀恋,对客家民俗的喜爱等等。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勾勒了“象湖里”厚重的人文底色。
多元融合创新 让文创“潮”起来
让文创融入百姓美好生活,是“象湖里”热起来、潮起来的一个重要“密码”。“象湖里”是瑞金传统非遗项目的主产地,这里有传统竹编工艺、瑞墨制作、苏区版画、紫砂等,以瑞墨为例,在历史上就声名远扬。明清时期,瑞墨的制作和销售一直占领着古代墨业的半壁江山。江西以瑞金一县的瑞墨产量比肩安徽徽州六县的徽墨产量。墨坊沿绵江而上,设肆开坊,流布各地。业界各埠售墨及文人用墨更是一度出现“昔时宗易水,今日重绵江”的盛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传承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非遗传承乏力。在“象湖里”改造提升过程中,注重非遗传承,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融合,与时代契合,开了不少非遗传习所,定期免费讲授制作技法,并现场制作,传承非遗文化,让街区更有文化吸引力和时代活力。在这里,传统竹编成为走俏旅游纪念品;在农家乐餐馆,客家山歌队助兴表演,成为游客喜好的“文化佐餐”;在店铺门口,传统瑞墨制作成为吸引顾客的客家民俗。“象湖里”的非遗项目融入现代创意,成为老百姓争相打卡的体验点、游玩点和消费点。
同时,“象湖里”将历史文化与文创产品高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创产品创新之路。如一家名为“苏晓”的主题文创集合店,既有可供普通百姓日常消费的红军粉、红井泉、红军鞋、红军笠、红军服、公文包等,又有可供收藏的红色邮票、红色瓷器、红色像章、红色象棋等,更有《红都瑞金》丛书、红色动漫、红色版画、红色剧目等精神营养品,大部分文创产品都标有红色印记。此外,《少年家国梦》IP体验馆近期也在“象湖里”开馆,它紧紧围绕动漫IP进行多元化开发,延展出文具礼盒、马克杯、卫衣、行李箱、笔记本等上百个文创品类,这些产品不仅涉及了瑞金市的特色农产品,还包括了文旅、研学等领域,融入瑞金厚重的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
妙趣横生的非遗项目,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激活了红色基因,活化了瑞金人文历史。非遗与文创,在这里蝶变升级,成为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新热点、新补充。从消逝到复活,从保护到开发、从生存到壮大,非遗与文创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机,朝着产业化生活化方向发展。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