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夏红寺堡区:教育“软实力” 蝶变“硬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宁夏频道
1999年3月,大河三小等6所小学相继招生开学(时有学生178名、借调教师25名),红寺堡的教育事业正式扬帆起航。二十多年来,红寺堡区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壮大师资力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产业稳住这一代,教育吸引下一代,医疗留下上一代”。近年来,红寺堡区逐步构建起“政府办、部门助、学校抓、社会评”的教育发展格局,形成“城乡同步、公平均等、质量引领、社会满意”的教育服务体系,一手抓产业就业,一手补民生短板,移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142所,教师3443人,学生51578人。
“红寺堡教育”形成品牌,离不开当地的制度性支持。
红寺堡坚持保证“三个优先”,在教育发展布局上优先规划,在项目谋划、城区改造更新中优先保障学校项目建设用地。在财政支出上优先保障,确保每年教育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2020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达20.5亿元;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先后投入资金8724万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备功能室设备、信息化设备等教学仪器设备。
此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红寺堡区坚持“扶贫先扶智”,通过精准资助、控辍保学、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教育扶贫项目的深入实施,不仅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了学业,也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优化集团办学机制,实施闽宁“组团式”帮扶计划,以“强校+弱校”“高校+地方”“学校+联盟”“名师+徒弟”“县区+县区”五种办学模式,破解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如今,教育成为拉动红寺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红寺堡。房地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每年新增300多户外县学生家长在红寺堡购房。每年因学转入红寺堡务工的家庭占全部转学家庭的一半以上。既解决了企业的务工,又给红寺堡的第三产业带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