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南鲁山镇打造“山区特色发展新模式”

村村都有“致富经”

——沂源县南鲁山镇打造“山区特色发展新模式”

“今年,我们试着给苹果‘喝啤酒、吃红糖’,果品质量明显比原来提高了一大截。”8月25日上午,沂源县南鲁山镇璞邱村的一片果园里,林果种植大户申怀峰指着满园的苹果乐呵呵地说,“再过一个月,新品种上市,价格比普通苹果高三倍,收入翻两番没问题。”

南鲁山镇党委书记赵希娟告诉记者,立足片区“富锶”资源优势,南鲁山镇布局打造了苹果、猕猴桃、大榛子、黄烟、山楂、艾草6个千亩富锶产业园区和珍珠油杏、草莓产业基地,目前,南鲁山镇已初步形成4个乡村振兴片区联片的共富体系,实现了村村有公司、户户有站点、人人能增收的山区特色发展新模式。

苹果“喝啤酒 吃红糖”

8月25日,又到了给苹果树“加餐”的时间。一大早,申怀峰就跟几位技术员进了果园。喷灌管里,汩汩流出的正是掺杂了发酵啤酒的“有机水”。“直接喷到地里,既解了苹果的渴,又增加了果树的营养。”苹果树“喝上”的营养大餐,是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时连辉和李恕娟团队指导下,申怀峰结合自家果树特点研制的。每7天,这片540亩的苹果园就要喝上一次“啤酒”。

其实,在前几年,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果园。“苹果价格低,当时的承包人扔下果园不种了。”作为南鲁山镇招引的能人,来自沂源县东里镇的种桃大户申怀峰接手了苹果园。前几年,果园收益不好,特别是2023年,沂源苹果遇到发展瓶颈,价低滞销伤透了不少果农的心。

申怀峰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他先是给苹果喝啤酒,后来又让发酵的红糖水也流进了果园。申怀峰说,苹果园土地含锶,再加上7天喝一次啤酒,半月吃一次红糖,糖度和果肉品质明显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普通苹果每公斤五六元还不好卖,申怀峰的苹果定价每公斤20元,订单仍纷至沓来。申怀峰的梦想是,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将果园变为生态观光园,让更多乡亲们跟着实现共富。

烤烟基地建在深山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南鲁山镇,兴旺的不仅有苹果种植园。

“这一批烟叶是8月25日19时进的烤烟房,需要烤136个小时。”南鲁山镇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利国这段时间,天天在烤烟基地里转悠。

最近,正是黄烟成熟的季节,13个烤烟房里,挂满了烟叶,每天都有烤好的黄烟出炉等待分拣。“一个烤烟房里一次能烤6000多斤鲜烟叶,最终能出1000多斤成品。”苏利国说。

分拣车间里,56岁的村民董立华正在分拣烟叶,颜色亮、品质好的单独放在一个区域,分等级存放。“我们每天7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一天能收入一百多元。”董立华说起这份工作很是知足。村里不少人在黄烟基地上班,烤烟房、打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岗位留给村民。

董家庄村位于鲁山南侧的山沟里,地处偏远,产业匮乏。2023年,南鲁山镇深入探索“党建引领、国资介入、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村集体经济增收机制,以董家庄村为试点,引入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沂源县农发集团、南鲁山镇瀚宝公司、董家庄村杂粮合作社四方联合成立山东鲁韵锶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期投资1100万元打造鲁韵锶乡黄烟基地,实现种植、烤烟、选烟、回购一站式完成。

“这个黄烟生产基地落户在村头的山坡上,真是解决了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大难题。”苏利国说,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将黄烟收入的40%作为“沂源红”民生综合体运营资金,反哺民生事业,形成助力村集体增收、村民增收和赋能民生综合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营闭环。

目前,这个基地在董家庄村流转土地330亩发展黄烟种植,已建成内嵌式烤烟房13处,以及总面积1250平方米的集分拣车间、烤烟房、仓库、综合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黄烟产业功能区1处。预计今年董家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达到45万元,同比增长4倍。

6个千亩林果产业园

南鲁山镇的农业产业规划还在谋新升级。“6个千亩林果产业园探索实行土地入股制度,按照当年盈余的7%提取公积金后,村集体和村民按照‘60%二八分配、40%七三分配、村集体再分红’的模式对村民进行分红,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利益,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赵希娟说,目前,仅“流水锶乡·产业共富”乡村振兴片区一个片区,6900人常住人口中就有5600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1%。

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南鲁山镇还探索实施“地堰经济”“路边经济”,构建“经济作物+N”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了以烟促粮、烟粮互补、林粮互补、果粮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受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村内优质土地资源统筹布局,绘制“宜机化”和“宜种化”土地布局图,统筹利用田头、地脚、堰坡、路边等资源,种植大豆、油葵等农作物和葡萄等特色果业,让不起眼的荒边地、路边地、林边地产生经济效益。2023年,全镇新增大豆作物种植面积300余亩,突破大豆种植局限,超额完成大豆种植任务。今年,路边葡萄已形成规模,千米葡萄长廊也开始挂果,有了收益。

记者在南鲁山镇看到,流水村的大片大榛子林已收获,农民们正在处理订单,谋划来年的产业发展;多村联建成立的艾产业园,让4个村都实现年增收3.2万元的发展目标;璞邱村的猕猴桃园里,果农们正在准备采摘,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记者 董振霞 刘伟

来源: 淄博日报
编辑: 张润泽
审校: 杨敏
主编: 崔维莉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