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之门 为“外卖小哥”开多大?

盼你来,怕你来!对于“外卖小哥”进小区,小区居民和物业管理颇为纠结。河东区中兴社区以暖“新”行动破局,引发社区治理之问——

收放有度,“心锁”开了门自开

居民有点单购物需求,却又对外卖骑手进入小区有顾虑。面对一波波赶来送单的外卖小哥,小区大门开不开?怎么开?开多大?

河东区中兴社区的回答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小哥请进来!

11月3日,外卖小哥卜庆伟掏出手机,打开“骑鲁通”轻轻一扫门口的二维码,顺利打开了南门的侧门,进入小区。屏幕界面上,显示出具体楼宇的分布图,还有公厕、食堂、驿站这些便民服务设施的具体位置,卜庆伟可以一键直达点单顾客家门。同样的地图,也在小区门口张贴着,基本上解决了小哥门难进、楼难找的问题。一路“顺风”进小区,小哥卜庆伟感到十分满足:“出入小区,就如同出入自己家一样。”

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兴社区为暖“新”作出的努力。

中兴社区位于驻地街道的核心生活圈,辐射3个商圈,覆盖新业态从业人员210名,其中党员4名,属于新就业群体相对多且集中的一个区域。区里通过业委会对175个小区进行民意调查,发现有23个小区不允许外卖小哥骑车进入。

看着每天穿街走巷、风雨无阻奔走的骑手,中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何伟每每感慨:新就业群体不易,社区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没有一个“三全其美”的好办法,让社区放心、业主安心、小哥开心?

起初,中兴社区通过外卖小哥扫码报到、签署公约、录入人脸识别的方式来方便进出。今年8月份,他们通过“新新向党”小程序,推行“骑鲁通”扫码进门,给小哥进社区上了“三道保险”。

社工张频频用手机演示“骑鲁通”,页面弹出一个提醒:“小区内限速15km每小时,超速会警告,请减速慢行。”左下角还有警告次数。张频频介绍说,“警告超过3次,就被限制进入了。”

超速提醒是“三道保险”的其中一道,被称为“安全保险”。通过“骑鲁通”实时测速提醒和工作轨迹记录,实现了对骑手的规范管理,打消了物业和居民的安全顾虑。

再一道保险是“身份保险”。河东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深入到5个外卖平台站点摸底,完成了对运力合作商和小哥的注册登记,“新新向党”小程序打通了数据通道,运力合作商核验小哥信息、“灯塔”平台可自动比对出小哥的党员身份,这样社区就不用操心小哥“身份安全”了。

还有一道保险是“管理保险”,小哥离职后,运力合作商也会及时取消其相关权限,他们就不能再随便进出小区了。

有了“三道保险”,小区的工作就好做了。对于23个拒绝外卖小哥入内的小区,区政府有关部门逐个小区组织业委会、物业、居民三方恳谈会,进行协商,目前有16个小区人车都能进了,5个小区规定外卖小哥进门后换乘自行车,还有2个小区虽不能进,但是加装了外卖柜,打通了外卖派送的“最后一米”。

进了小区门,就是一家人

“进了小区,就如同进了自己家一样。”外卖小哥的这句话,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便捷,更包含着外卖小哥与居民之间心与心的交融。在中兴社区,各小区不仅向小哥敞开了大门,还打开了温暖体贴的“心之门”。

外卖小哥们每天在路上,电瓶车充电续航成为他们最大的痛点。如今,外卖小哥们的充电难题,在颐兴园小区“那就不是事儿”。


11月3日13时许,外卖小哥们相继来到颐兴园小区的餐厅门口,在换电柜上扫码,打开柜门取出备用电瓶换电,短短几秒钟搞定。原来,了解到外卖小哥的换电需求后,社区的领导就向街道发展办打听了安装换电柜的渠道,并邀请了2个厂家来实地考察,发现社区的外卖小哥们换电需求比较大,就把换电柜安装在了食堂旁边,一个柜子配备12个满电电瓶,小哥利用吃饭的空儿就把电池给换了。

给电车换好电池,就到了外卖小哥的就餐时间。餐厅内,桌椅干净整洁,菜品荤素搭配。小哥古今宝点了“两素一荤”的7元套餐,吃得很是香甜:“5块钱能吃饱、10块钱就能吃好,主食和稀饭还免费,方便又实惠。我们小哥的工作节奏紧张,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太舒心了!”

何伟书记介绍道:“社区推出的暖‘新’套餐,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定价。同时,还根据外卖小哥的需求提供延时用餐服务,早餐延长到上午9点,午餐延长到下午3点,有效解决他们‘吃饭难’的问题。另外,‘暖新群’里还有订餐服务,我们会根据小哥要求提前把餐饭预留出来。”

暖“新”行动,关键在找准痛点、要害,再做实细节。

下午5点钟,快递员密浩来到“托管小课堂”接孩子,作为社区的志愿服务者,他凭着较高的“志愿积分”,把孩子送进了“托管小课堂”。原来,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他暑假带着孩子送快递,天气又热,还不安全,就主动把托管班的服务告诉他,邀请他把孩子送来。现在,密浩一早把孩子送来,下午再接走,全天无忧。有时候工作忙接晚了,社工会帮忙先带着孩子在书房看书。

其实,“托管小课堂”的名额相当紧缺,社区居民也“挤破头”。即便如此,社区还是从有限的资源中硬“挤”,为小哥留出了20%的名额。社区常态化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青鸟计划”的大学生、沿街辅导机构老师、鸿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都是“托管班”的师资,社区餐厅负责提供孩子们的两餐两点,还有专门的午休室,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暖“新”重在四季暖,需要有长劲、求长效,这就需要社会合力而为。

中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天热时冰箱里从不断凉水,天凉时就换成保温桶,冬天会送暖宝宝、帽子、面罩等保暖物品,夏送清凉、春送岗位、秋季助学、冬送温暖系列活动长年不断,实现了四季都在暖“新”。去年秋天,有2个外卖小哥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其生活比较困难,社区通过慈善基金给他们补贴了2000块钱。在服务新就业群体方面,社区也不是单打独斗,联合街道工会、团委、妇联以及沿街14个爱心商铺等,共同开展“四季暖‘新’”活动。

我爱我家,总得为家做点啥

“00后”外卖小哥卢彦圳,别看年纪小,但办事热心又细心,小区居民都亲热地叫他“小卢”。今年春天,居民老张搬架子时不慎割伤了手,血流不止,恰好小卢来餐厅吃饭的时候遇上。他果断地说:“我的车快,我送你去医院。”用自己的电车把老张送到了城区医院,一直在医院等着老张处理完伤口,又把他带回来。

像这样的好人好事,进小区的每个小哥都在做,用他们的话说:“小区就像我的家,我爱我家,总得为家做点啥。”

起初,对于社区提供的暖“新”服务,部分骑手有种“不好意思”“占了便宜”的心态。为此,社区在原有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吸纳了23名热心骑手加入,并为他们发放了“荣誉居民证书”,骑手们可以凭借这个证书享受“书房免押借书”等服务,感受到来自社区的认同感。感受到“家”的温度,体验到“家”的味道,外卖小哥们真正融入了社区大家庭。

颐兴园小区广场西侧,有个小蜜蜂驿站,美团梧桐里站点的“骑士团”就设在这里。午后,几个小哥利用工作间隙,在这里喝水、休息。站长董菩恩说:“这两年街道社区对站点很关心,给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所以我们也想为社区做点事,就成立了这个骑士团,现在已经有23名队员了。我们发起了一个‘三随’志愿服务活动,号召站点的小哥‘隐患随手拍、物品随手带、应急随手帮’,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做下来,我们跟社区居民的关系也拉近了。”

8月份,社区发布了志愿者招募的公告,倡导外卖小哥在空闲时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骑手们踊跃报名。目前社区有22户需要送餐上门的老人,在送餐需求发布以后,马上就被骑手们认领了。

据了解,目前社区将外卖小哥纳入了居民“志愿积分”体系,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获取积分,享受积分兑换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成为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比如外卖小哥“随手带”,居民点外卖的时候会让小哥帮忙带个退烧药、给孩子买个作业本,小哥都很乐意帮忙,这样拉近了与居民之间的关系。骑手们送餐的同时,也会确认下老人的饮食健康状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到社区。

心换心,赛真金。随着暖“新”服务的深入推进,外卖小哥和社区的关系也逐渐从“单向服务”实现了“双向奔赴”,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为更多社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温暖样本。


记者 孙成思 李璐 邵慧


来源: 琅琊新闻网
编辑: 李春晓
审校: 李晓
主编: 韩信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