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朔州:从《诗经》中走出的城市,古韵悠悠、塞上绿洲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城彼朔方”
这是一个
从《诗经》中走出的城市
他不仅承载着李贺笔下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的壮阔边关风云
还铺展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所勾勒的那片青青草原
战国赵国破楼烦 秦筑马邑城备胡
汉击匈奴 五胡崛起
北魏筑畿上塞围 隋唐北御突厥
皆在这里上演
这里是朔州
说起朔州
你会想到什么
是物华天宝的晋北宝地?
是朔风凛凛的边关风月?
还是杀虎口前响起的那一声声走西口?
在他身上
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
今天
他带着一个个故事满满的地名
从地图上款款而来
打开山西地图,一个酷似马头的地形赫然出现,这里便是朔州。他西北毗邻内蒙古,南扼雁门雄关,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有着“雁门要塞”的美誉,也是军事重镇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心。
朔州,别称朔、马邑。下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0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7.9万人。辖区内有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右卫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旧广武村),还有6个传统村落(青钟村、王化庄村、新安庄村、七墩村、旧广武村、破虎堡村)。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他的历史轨迹
也有讲不完的子丑寅卯
朔州的故事
就从这里开始
城彼朔方
2000多年前,秦将蒙恬率领着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来到这里,瞬间被眼前万马奔腾的场景所震撼。这里不仅水草丰茂,马健如龙,又地处中原与漠北的过渡地带。特别是当看到七里河、恢河在不远处忽隐忽现时,一幅理想的战略城市规划图在蒙恬脑中立马成型了。于是,马邑城拔地而起。
马邑城的出现,让彼时的朔州成为站在最前方的军事战场。而100多年后的一场战争,更是让这座马背上的城池声名鹊起。
公元前133年,一个叫聂壹的汉朝商人来到匈奴军臣单于军中,以里应外合的名义,诱惑匈奴攻击马邑城。当军臣单于率领大军来到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时,发现牲畜众多却无人放牧,顿生警觉后离去,这一预谋也就此失败。
这便是汉武帝精心策划的诱敌歼灭战“马邑之围”,虽未成功,却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自此,西汉结束了长期的和亲政策,转而主动出击,大举讨伐匈奴、进军漠北。汉武帝选派卫青、霍去病率大军远征匈奴,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西北边境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朔州这个地名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呢?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距今1400多年前。
公元553年,北方柔然国在突厥的攻击下,投奔了当时的北齐。北齐皇帝高洋在击溃突厥后,将柔然部众安置在马邑。不料仅过了几个月,柔然可汗庵罗辰竟然率众背叛北齐。高洋亲征柔然,指画形势,挥兵奋勇杀敌,数万柔然兵全军覆没,柔然因此而亡国。
战后高洋认为,马邑是一个战略要地,就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朔州古城,成为一个战略堡垒,将朔州治所由内蒙古和林格尔迁移到马邑,也就是从这时起,马邑开始称为朔州。
重要的战略位置,天选的养马之地,让朔州成为历代统治者眼中必须拿下的边关重镇。也因此,这里诞生了一大批带有鲜明军事色彩和边塞文化的地名。
边城风云
位于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的朔州,不仅是恪尽职守的“中原卫士”,也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六大王朝的策源地。宋以后,又成为幽云十六州之一。长久以来,他宛如一个攻防兼备的古战场,守卫着中原平安。
在通往朔州的道路上,雁门关如锁钥般屹立。而雁门关前的这两座新旧广武城更是一马当先,以一己之力为身后的雁门关抵挡了太多的刀光剑影。
据说,广武这个名字来源于战国后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李左车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广武君”,封地就在雁门关一代。在古代,“广武”释意为“广布武德”,从地名上表达鼓舞守关将士、震慑入侵之敌的作用。
由于雁门关地形狭窄,无法展开大部队厮杀,所以作为雁门关的前沿阵地和第一道防线,新旧广武城面前的开阔地带,就成为最合适的战场。这里是整个雁门关防御系统的绝对核心,是“前方的前方”。“首攻广武,后图雁门”,广武城成为游牧民族南下必须攻克的第一站。
如果说,新旧广武长城是朔州履历最丰富的古战场,那么,曝光度最高的古战场,非金沙滩莫属。
雍熙三年,宋太宗北伐辽国,名将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四州,但因主力军中路失利,宋太宗下令收兵并计划迁移已经收复的四州民众。然而,辽军反击在即,杨业建议优先迁民,却遭主将潘美嘲笑。无奈,杨业只能在今天的金沙滩一带冒险出击,在援军率先撤退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儿子、部将全部战死,他本人也被辽军生擒,最终绝食殉国。
这就是宋朝时雍熙北伐的重要战役——陈家谷之战,后人将这一战演义成了著名的金沙滩之战,以此称颂杨家将的英勇忠烈。
尽管历史上并无“金沙滩”这一确切地名,但这一区域频繁的战事,却让它成为了今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的重要象征。
硝烟尽处
有人说,朔州是为战争而存在的。然而,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比任何地方都向往和平。于是,一些寄托着人们对和平无限渴望的地名出现了。
1100多年前的十月金秋,在云州城外,两个游牧民族的枭雄在此相约会盟,一方是威名远振的沙陀部首领李克用,另一方是新兴的契丹军事首领如日中天的耶律阿保机。二人一见,就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换了战袍与坐骑,约为兄弟,达成联盟。
这两人的兄弟之盟,让老百姓摆脱了战争之苦,为了纪念他们,就以“怀仁”为地名,意思就是“怀想仁人”。
像怀仁这样蕴含美好寓意的地名数不胜数,在朔州的西北角,有一处名为“杀虎口”的雄关,这里东西两山对峙,苍头河自南向北纵贯,形成天然关隘,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与草原势力相争相融之地。
明朝隆庆议和后,和平成为了时代主题。及至清康熙年间,葛尔丹之乱平定,康熙皇帝龙颜大悦,认为再言“杀胡”已不合时宜,遂御笔亲题“杀虎口”。于是,当年的军事重镇,摇身一变成了富庶一方的旱码头。从“杀胡口”到“杀虎口”,一字之差,却标志着战争向和平的转变。
塞上绿洲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建国初期,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成了人们眼中风沙肆虐,草木难生的荒凉之地。一位德国专家断言,右玉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举县搬迁。新上任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和县长姜永济偏不信邪,带领右玉人民开始了沧海变桑田的壮丽诗篇。
此后几十年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个山清水秀的塞上绿洲,奇迹般地挡住了毛乌素沙漠扩展的脚步。
于是,我们看到了尉迟恭擒海马的神头海,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杨六郎驯养军马的跑马梁,成了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当荒芜的马邑古城变身植物园,一身戎装的金沙滩正绿意满满地迎接着八方宾朋。
朔州,一座散发着雄性荷尔蒙的城市。他,久居边陲之地,饱受战火之苦,却以山一般的韧劲和海一样的胸怀,默默守卫着中原故土的繁华安宁。他,是跃马扬鞭的全晋巨防,也是诗情画意的梦中天堂,更是充满生机和律动的希望之城,未来之城。曾经,他以边关风为弦,北境雪为乐,奏出了铿锵奋进的塞上绿洲进行曲。今天,他又以转型为帆,梦想为桨,向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壮阔前行。
朔州,一个刚性十足的名字。也只有这样的名字,才能配得上他那无比厚重的过往和无限灿烂的明天。
(来源:山西卫视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