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记丨思念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文/董光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经典诗句宛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流传至今。每次轻吟,细密的雨丝、怅惘的行人、朦胧的杏花村,便在眼前徐徐铺展……

又至清明,我们祭奠故人、慎终追远。

中国人扫墓的习俗,源远流长,流淌着中华民族对先人的敬重与缅怀之情。据《周礼》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墓祭”之礼。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感恩。

小时候,不是很理解老一辈人在墓碑前喃喃自语的行为。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才更加理解其中的深意——面对的仿佛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一种跨越生死的对话方式,才更加理解“你害怕的所谓的鬼,恰恰是别人朝思暮想、再也见不到的人”。

一抔土,就像一个“树洞”,承载着我们对已故亲人的无尽回忆。此时此刻,回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和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我们托付清风,捎去思念和问候。

  

又至清明,我们缅怀英烈,山河永念。

前几年,我们联合网信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策划推出了“让思念发光 帮烈士回家”大型寻亲活动。因当时留的个人手机号作为寻亲热线,所以经常接到各种电话。每一个电话,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盼与希望;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一段悲壮而又感人的历史。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的记者也一直在奔波,特别是清明节前后,播发家国清明、烈士魂归故里等报道,还有各种深切缅怀、深情追思的盘点视频。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这些都给我们精神滋养和支撑,始终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

清明,连接着生者与逝者、过去和未来。如同一滴泪,饱含着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更如同一盏灯,可以让思念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来源: 闪电新闻
编辑: 董光强
责编: 韩莹
审校: 徐红梅
主编: 刘畅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