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湾区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原标题:黄河口湾区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来源:《中国环境报》

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北侧,有一条用石块堆砌而成的人工防潮堤——孤东海堤。初春的孤东海堤畔,碧波荡漾,海风轻拂,路边停满了外地车辆,游客们漫步海边观景亲海,争相拍照留念。

这正是东营市以黄河口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的一个缩影。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对记者说:“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坚持陆海统筹、精准施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岸滩环境整治等工作,以高效能的治理模式实现海湾高水平保护,湾区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今年1月,黄河口湾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污染防治

黄河口湾区海岸线长181.82公里,海域面积2292.4平方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

东营市把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编制印发《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先后出台《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生态保护法规,通过立法和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有力维护和保障了区域生态安全。

围绕创新黄河长效监管体系,东营市推行“河(湖)长+生态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四长”联动护河新模式,执法与司法有效对接。探索创建公检法“三位一体”联合执法办案机制,构筑起行政处罚、治安处罚、刑事处罚和公益诉讼全方位的多维打击架构,有效遏止了乱采滥捕行为。

东营市投资13.6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等17个项目,修复滨海湿地面积35.5万亩、自然岸线5.33公里、盐地碱蓬和海草床4.7万亩,恢复底栖生物生境1650亩。

为加强海水养殖污染治理,东营市开展退养还湿,实现湾区围海养殖清零。实施5家工厂化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建设完成1.2万亩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项目。构建“布局一体、管理标准、信息共享、全域覆盖”的渔港管理新模式,开展红光、小岛河渔港环境整治,投资276万元实现渔港污染防治设备设施全覆盖。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垦利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琳告诉记者:“我们大力推动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取缔一批、治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推进‘查、测、溯、治’,对湾区87个入海排污口实行整治销号,建立‘一口一档’。我们还自主开发入河(海)排污口管理系统APP,设置排污口独立二维码,实现电子档案管理‘一张图’,形成权责清晰、整治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海)排污口监管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较2020年基准年改善20.0%。入海排污口全部完成排查整治销号,省级通过率为100%。海湾内垃圾盖度为0.08‰,实现海湾清洁。

狠抓生态修复,确保水清滩净

夕阳下,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人工湿地内水系贯通,芦苇随风摇曳,各种水鸟悠闲觅食,与远处正在缓慢转动的风车,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看,那是白天鹅,有十多只呢,从去年就飞来了,它们的领地意识很强,那片湿地水域都是它们的。”负责油田采出水处理的东营市正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孟国栋用手指着前方,对记者说。

孟国栋介绍,这片人工湿地的建成,既能实现油田采出水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又能以水保湿、以淡压咸,涵养人工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当地已有人工湿地8500亩,日处理采出水两万立方米。原本地表裸露、土壤重度盐渍化的盐碱荒地变成了植物茂盛、鱼虾满塘的天然生态栖息所,荒芜的滩涂焕发了生机。

近年来,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维护黄河口“河—陆—滩—海”生态系统,探索创新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建立湿地水系连通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取、输、蓄、用、排”水系格局,形成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贯通的湿地内部小循环,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模式、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模式,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湿地生境明显改善。

针对全国最大、面积达5424公顷的互花米草,东营市利用无人机航拍、遥感影像识别、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对互花米草现状进行摸底,逐一核实分布范围、具体斑块和详细面积,精准绘制互花米草全域分布图,并根据入侵严重程度,划分攻坚治理区、重点防治区、监测防控区,实行科学精准治理。连续3年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攻坚突破入侵机制研究与治理技术,研制和改装适宜潮间带滩涂作业的机耕船、旋耕机等关键作业机械,科学确定了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围淹水深、治理频次等技术指标,探索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刈割+围淹”“刈割+翻耕”互花米草防治模式,实现互花米草动态清零。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垦利区分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张长青介绍,为着力解决滩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垦利区先后改造建设生态化沟渠129公里、净水湿地49.1万平方米、生态净化塘7.38万平方米,收集沿岸农业生产尾水,使滩区坝壕贯通融合。

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海和谐

走进位于东营市垦利区孤东油区共青团路9号的山东天中环保有限公司的原料存储车间,一个个蓝色带盖、码放整齐的大箱子引起了记者关注。

山东天中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耿宝童对记者说:“这是岩屑箱,用于把海上平台生产、生活等产生的油基泥浆岩屑及污水,运到公司进行处理。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为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桩西采油厂、海洋钻井公司等20多家单位,累计处置海上及陆地油泥砂、钻井岩屑泥浆、含油污水等各种危废共计9万余吨,为油田‘油不入海、水不外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还积极推进退油还湿,300套油田生产设施全部退出湿地并完成生态恢复。

东营市投资6800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智慧生态监测网络,开展东方白鹳等关键物种实时监测和潮间带生态环境定位观测。建设“中国东方白鹳和黑嘴鸥保护示范基地”,实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

为拓展生态优先型亲海空间,东营市先后投资4.8亿元建设湿地公园、鸟类科普园、鸟岛、黄河故道天然柳林木栈道等场所及配套设施。设置3条观鸟旅游精品路线,启动首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摄影大赛。充分发挥30余公里原生态海岸线资源优势,形成黄蓝交汇、红毯迎宾、万鸟翔集、芦花飞雪等独具特色的生态亲海空间。调查显示,99.8%的群众对黄河口湾区治理成效表示满意,年吸引游客突破百万人次。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周雁凌 季英德 钟波

编辑:李伟

审核:张素华 薛梅

来源: 山东环境
编辑: 杨凡
审校: 杨敏
主编: 崔维莉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