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一线 | 太白湖新区实现生态治理和社会效益双赢
来源:济宁生态环境
近年来,太白湖新区以“水清岸绿、人水和谐”为目标,通过采煤塌陷地、养殖坑塘、纳污坑塘系统治理,如今建成了“湿地公园”“休闲场所”“水上乐园”。这一转变,离不开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重视、科学治理、长效管护”的科学实践,也见证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实行“区镇村”三级领导包保
“纳污坑塘治理是民生大事,各级领导必须亲自抓、盯着干!”历任太白湖新区党工委书记在调研中多次强调。针对辖区32处历史遗留的纳污坑塘,新区建立“县级领导包专班+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坑塘”机制,由区领导牵头成立6支攻坚队,制定“一坑一策”治理方案。例如,石桥镇辛店村的黑臭坑塘曾经因畜禽粪便堆积导致水体发绿,专班成员连续驻村一个月,协调清淤设备、引入微生物菌剂,最终将坑塘改造为种植香蒲、鸢尾的“微型湿地”,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太白湖新区嬉象谷
社会资本参与,展现社会担当和责任
在石桥镇“嬉象谷”项目建设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6000余万元,将采煤塌陷地修复为集生态湿地、游乐园、研学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嬉象谷总经理刘茹介绍:“我们采用‘生态修复+文旅开发’模式,既治理了塌陷地,又打造了济州古城、亲子乐园等设施,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打卡地。”如今,每逢节假日、周末,这里游人如织,学生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每年的夏季水上乐园更是人们消暑的必选之地,曾经的“生态伤疤”变身“绿色财富”。
科学治理,让污水变清流
太白湖新区改变“一填了之”的粗放模式,探索“人工湿地+生态微循环”技术。在洸府河,通过水生态修复,构建生态湿地,种植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搭配曝气增氧设备,形成“植物—微生物—鱼类”协同净化链,日处理能力8万立方,出水达地表Ⅲ类标准。针对农村分散式污水,实行“以水养站”模式,将污水处理站尾水导入坑塘,利用生态滤池和荷花、芦苇、香蒲种植实现二次净化,COD浓度下降80%,水质稳定达标。在治理过程中,新区利用徒步巡查、无人机巡查、水质在线监测、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例如,新运河河道通过“全流域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系统”,实时追踪排污行为,河道水质提升显著。
石桥镇辛店村
成效显著,生态和经济实现双赢
“嬉象谷”的成功运营,每年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3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8万元。村民尼丹丹在乐园担任导游:“以前守着塌陷地发愁,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2024年,新区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家住京杭佳苑小区的居民王大爷在洸府河畔散步时感慨:“以前这水面上下雨后经常漂着垃圾,夏天蚊蝇飞舞,现在河岸上干干净净,河面上水草摇曳,还能看见小鱼群!”。更可喜的是,村庄周边经过生态治理的坑塘成了“生态资源库”,石桥镇辛店村将净化后的水引入农田灌溉,年节水超3万吨。
转变观念,从“末端治理”到“全民共护”
新区以“治水”为契机,生态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一方面,通过“执法+监测+专家帮扶”模式,对涉水企业“体检式”排查,整改率达100%;另一方面,建立“民间河长”队伍,吸纳村民参与日常巡查,村民成立护水队,定期清理河道垃圾,还通过村规民约约束污水排放。“现在连小孩都知道不能往河里倒垃圾了!”石桥镇刘庄村支书笑着说。新区创新“生态积分”制度,村民参与河道保洁、垃圾分类可兑换生活用品。石桥镇刘庄村村民王大爷感慨:“过去觉得治水是政府的事,现在自己成了‘护水队员’,环境好了,天天看着心里也非常舒坦!”
石桥镇刘庄村
今后,太白湖新区将持续深化“污水处理厂+湿地”模式,对采煤塌陷地及时进行生态修复,推动水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正如区生态环境分局总工程师王宏春所言:“我们要让每条河、每个塘都成为生态‘绿肺’,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太白湖力量和经验’。”新区将坚持“生态+文旅”治理模式,石桥镇“七村一校”拆迁后,以“嬉象谷”为标杆,推广“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模式,打造“生态+文旅”示范区。未来,将太白湖新区的每一处水域都建成“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之地。
供稿:太白湖新区分局
青春向党 奋斗有我 | 曲阜分局赵晓庆:争做新时代环保青年 答好新时代曲阜环保答卷
青春向党 奋斗有我 | 曲阜市分局王庆博:学新思想,做新时代生态守护先锋
聚焦一线 | 山东生态版 “惠企十条” 赋能泗水 激活企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