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记者问|智能家电领衔!上合示范区打造4大出海产业样本锚定千亿目标
来源:山东发布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商务厅、上合示范区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快推进上合示范区扩能提质,助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是中央明确赋予山东的战略使命,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上合示范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庆伟:山东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在全国开放大局中地位重要。作为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加强与各市、自贸试验区、经济园区联动创新,推出11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0项获得国家推广,促进全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在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深化了山东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方经贸合作。依托区域物流渠道优势和经贸合作坚实基础,在全省、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带动山东省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达5316.2亿元,是2018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7%;带动山东省对上合组织国家实际投资达8.5亿美元,是2018年的6.9倍,年均增长38.3%。
二是构建了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区位优势。上合示范区区域物流中心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发运TIR国际运输车辆400多车次,总货值超2.73亿元,总发载量超7414多吨;开通运营228条航线,通达128个城市和地区,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的出海口,织密“一带一路”航线组群,不断提高全省连通内外、畅达全球的水平。
三是加强了境内外园区互动的联动发展。上合示范区立足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圈层,广泛联动国际口岸城市、国际经济园区以及国内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与21个国外园区、19个国内园区共同发起组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与27个省(区、市)、32家对外开放平台、21个国内口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初步构建起以上合示范区为枢纽,其他开放平台为支撑的一体开放格局,对于全省围绕重点国别地区,深化联动创新、合作共赢,有着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四是搭建了区域对外开放的高端平台。上合经贸综服平台,通过“贸易+通关+物流+金融”一站式服务2.2万家注册企业;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业务发生额累计突破3000亿元;“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引入20多个国家的700余种上合特色商品。上合示范区先后承办重大国际性活动400余场,全力讲好“上合故事”、发出“上合声音”,上合示范区用开放凝聚了上合力量,有力促进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
央广网记者:
请问,在聚力“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合示范区,助力全省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还将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张庆伟:近年来,省商务厅积极发挥省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服务协调办公室作用,会同青岛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聚焦上合示范区建设需要,已研究形成《关于发挥上合示范区平台作用 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方案》,拟于近期印发实施。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做实产业”“做好服务”“做美环境”“做响品牌”四个方面,打造“经贸上合”品牌,培育地方经贸优势,更好发挥对外开放平台作用。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放大政策创新效能。用好商务部与省政府部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谋划布局,争取国家层面一揽子政策支持,对各领域的创新政策和改革创新成果,优先向上合示范区叠加赋能。抢抓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历史性机遇,策划举办系列重大活动,提升上合示范区在上合组织框架中的地位作用。将于7月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为上合组织国家间地方经贸合作搭建高端平台,全方位展示合作机遇与发展成果,推动各方在经济发展、贸易投资、产业协作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和共同繁荣。
二是坚持建用结合,发挥上合平台作用。加快建设青岛国际枢纽港,充分发挥“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资源禀赋,搭建我国企业走向上合组织国家的“母港”和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推动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与省“单一窗口”业务融合,大力发展“丝路电商”,探索“海外仓+市场采购”“海外仓+跨境电商”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合作,依托上合国际枢纽港汽车交易中心,建设二手车出口平台,做大做强二手车出口规模。
三是坚持贸易先行,做实上合贸易量级。实施“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境外市场开拓行动,组织企业赴中亚、中东等国家市场开展跨境电商、“新三样”等专题经贸对接活动。发展大宗商品贸易,支持建设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上合优品交易中心,用好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扩大优质农产品、原油等进口规模。
四是挖掘上合潜力,培育投资上合品牌。依托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港澳山东周、新加坡山东周等活动,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开展招商推介、企业对接活动。常态化推进跨国公司上合行,推动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代表、省内重点外商投资企业与示范区互动合作。加快园区联动创新发展,引导省内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与上合示范区共建联动创新区;深化与国内外重点园区协作,探索线路联合优化、政策联名争取、数据资源共享、场景双向开放的平台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
中新社记者: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刚刚发布人所讲的“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中,做实产业是核心。请问,下一步上合示范区将围绕“做实产业”开展哪些工作?
张新竹:上合示范区作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平台,它的使命就是破解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的痛点堵点。要解决这些堵点,需要有功能,而它的功能就来自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赋予上合示范区建设物流、贸易、投资、商旅文“四个中心”的要求;同时,作为经贸合作示范区,也需要提供产业发展的具体样板。
因此,上合示范区从两个维度搭建了“1+4”的产业发展矩阵。其中,“1”就是发展服务业,目的是完善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在这方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旅、会展5大服务业。具体而言,上合示范区针对企业出海面临的物流运输效率不高、跨境通关不便等问题,在国家部委指导下,通过组建上合控股、临空控股等企业,积极对接央企、省属企业等头部企业,在务实合作中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目前有些问题已得到有效破解,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响应,为下步制度型开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比如,物流方面,已引进中国物流集团设立分公司,共同推进国际枢纽港建设,联合山东高速集团,共建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共同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再比如,贸易方面,正和中棉集团合作,依托上合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立面向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棉花进口的供应链中心,加快发展大宗商品贸易。
“4”就是打造4大出海产业样本。立足青岛产业优势,结合上合组织国家合作需求,重点深耕智能家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制造4大产业领域。目前,通过上合示范区平台赋能,本地产业进一步建强了链条,形成了快速集聚,也为企业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逐渐成为面向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的样本。比如,在智能家电方面,依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2024年,海尔冰箱二期投产、空调项目开工,31家智能家电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06.7亿元,同比增长20.2%。按照数实融合的发展思路,延伸引进了华为云华东(青岛)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可5m/s覆盖山东半岛,可以为政企、工业制造等客户提供低时延、高质量的云基础设施服务,在卡奥斯生态园里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样本。预计2025年,上合示范区核心区这4个出海产业将实现产值过千亿元,增长8%以上。
上合示范区将进一步结合山东全省标志性产业布局需求,特别是通过这次省政府出台的扩能提质政策措施,优化完善 “1+4”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产业出海服务范围,助力全省更多企业出海。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