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时评|解码“技能山东”背后的人才密码

       老辈人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朴素的俗语,从古至今在齐鲁大地被奉为至理名言。当技能成为打开产业升级大门的钥匙,勤劳勇敢的山东人,正用千万双灵巧的手,在时代画卷上描绘属于匠人的星辰大海;当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卡脖子” 技术成为发展隐痛,山东正以技能人才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幕幕的奋进轨迹。

一、职业技能,山东高质量发展关键“密钥”

       站在全国制造业版图前,山东的地位举足轻重: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撑起经济脊梁,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这是山东有底气走在前、挑大梁的关键。但光鲜数据背后,暗藏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传统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亟需技术尖兵。此时,职业技能提升恰似一剂精准“药方”,直击产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痛点。

(济南二机床集团数控动梁龙门镗铣床)

       以济南二机床集团为例,这家百年老厂在为特斯拉定制智能冲压生产线时,遭遇高端技工短缺的困境。正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下校企联合培养的数控编程技师,用精湛技艺攻克了微米级精度难题,让“山东智造”走向世界。4月12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他们携最新研制的动梁龙门镗铣加工中心赴会参展,引起行业瞩目:高4米、重200吨的大块头装备,“身手”却非常精细灵活,加工精度锁定在8微米的误差范围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该重大装备在技术性能、自动化程度、加工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与价格垄断,让国产化成为现实。 

二、赛场内外,职业技能“点燃” 人才引擎

       “一技傍身走天下”。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的首席技能大师高兴亮怎么也没想到,作为工人,他能够拿到70万元年薪。2017年成为“大国工匠”的他,手握12项国家专利,是业内知名的“采煤机专家”,每年为矿井创效4000万元,在2023年3月被评为兖矿首席技能大师。技能人才享受副矿长待遇,这是属于高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让更多扎根一线的兖矿技能人才看到了继续向上的希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开了绿色通道,难怪有人感叹:

       “职业技能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实实在在的‘铁饭碗’!”

(兖矿能源的首席技能大师高兴亮)

       工作磨炼造就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更是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2023年,在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89个赛项、1393名参赛选手齐聚,数控加工赛台上飞溅的火花、新能源汽车检测区飞速敲击的键盘、工业机器人编程室专注的眼神……这里不是普通的竞技舞台,而是职业技能人才的 “孵化器”,也是山东省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综合性赛事。其中,来自日照技师学院的秦俊杰和李林囊括车身修理项目冠亚军。据了解,该院汽车技术系历来重视大赛发展,紧密围绕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办学理念,鼓励各个项目积极备赛参赛,大赛成绩屡创新高,拥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项目选手还获得2021年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该项目银牌,成绩斐然。

(秦俊杰、李林分别获得车身修理项目金牌、银牌)

       山东坚持产教融合、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全面落实部省共建“技能山东”框架协议,大力推进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以技师学院为主要培养层次,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合理布局、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技工院校达221所,居全国第1位,其中88所技工院校进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试点名单;2024年招生规模达16.7万人,在校生45万人,居全国第2位;全省460万高技能人才中,超过70%的人才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技能人才 “蓄水池” 越建越满,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技能支撑。

三、荣光背后,技能提升需跨越这些“山丘” 

       尽管成绩亮眼,但山东技能人才培养仍面临现实挑战。记者在淄博某机械制造企业调研时,负责人坦言:“高级技师月薪超 2 万依然难招,年轻人更愿意坐办公室敲键盘。”这种“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认知,导致技工院校招生遇冷,部分专业甚至出现“招不满”现象。

(多地钳工、焊工、养老护理员等技工普遍短缺)

        企业端同样存在困境。中小微企业受制于资金压力,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部分大型企业培训内容滞后于技术更新,如某汽车厂耗费百万开展的智能焊接培训,因未对接最新工艺,实际应用率不足 40%。更严峻的是,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尚未完善,元宇宙开发、工业互联网运维等领域人才培养仍在 “摸着石头过河”。

       此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存在偏见,认为他们从事的主要是低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这种认知不仅影响了工人的自我认同感,也降低了社会对工人技能提升的重视程度。社会价值导向中的“白领优于蓝领”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对技能人才的职业偏见。这种观念不仅使得技能职业吸引力下降,也导致了技术类职业的长期人才缺口。

四、破局之路,如何续写技能提升新华章?

       破题的关键,在于构建 “政校企社” 协同发力的生态系统。政府层面,青岛支持全职引进的技能人才在青岛安居,对全职引进的国家级、省级技能领军人才,分别给予个人30万元和20万元安家补贴,并开通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政策,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让技能人才 “有面子更有里子”。企业应主动作为,歌尔集团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匠造班,企业导师刚刚讲完一节线切割加工基础知识课,学生们便分组开始实操课,将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既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又培养实用型人才。

(歌尔集团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匠造班)

       教育改革同样迫在眉睫。2024年,山东工业技师学院交出一份震撼答卷:97%的毕业生就业率,80%的毕业生入职当地龙头企业,年均为社会输送2000余名技能人才。产教融合的精髓,在于让校园与产业“双向奔赴”。学院提出“课程即工单、教师即工程师、课堂即车间”理念,将企业难题直接搬进教案,让专业教学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明白“有技能就能吃上饭、精技能就能吃好饭”的道理,当全社会形成“尊重手艺、崇尚技能”的风气,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职业技能提升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职业梦想,更承载着山东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时代使命,而高质量发展的齐鲁答卷,正由无数双巧夺天工的手,一笔一画精心书写。



来源: 闪电号-齐鲁电视台
编辑: 薛冰洁
责编: 王风强
审校: 马恒祥
主编: 李化成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