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山东省以生产总值23466亿元、同比增长6.0%的成绩,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经济答卷。
这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跃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彰显。三大产业协同发力,三驾马车动能强劲,现代产业筋骨强健,创新生态活力迸发。山东正以系统化思维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为经济大省“走在前、挑大梁”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山东牢牢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三驾马车跑出发展加速度。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稳健增长,为山东经济筑牢底盘。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彰显山东作为经济大省的韧性。
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其中制造业投资以17.5%的增速领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6%,民间投资实现5.5%的正增长。重大项目“牛鼻子”效应凸显,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强力推进,既夯实了传统产业根基,又为新兴产业蓄势。消费市场则通过“迎新春消费季”“春季换新快乐购”等创新场景激活潜力,打通消费堵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线上消费增长6.1%,让消费从“量的复苏”迈向“质的跃升”。外贸领域,山东以“十大行动”稳量提质,8203.4亿元的进出口总额中,民营企业贡献了76%的份额,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占比达62.5%,对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开拓增速超26%,山东正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
山东以“四新”经济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6%,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布局加速。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高5.7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出口增长49.7%,折射出“智造强省”的转型成效。农业领域,山东农产品出口值399.5亿元,占全国22.9%,稳居第一,蔬菜、水产品等出口增速超8%,“齐鲁粮仓”的科技化、品牌化路径日益清晰。
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山东将舆论引导作为“第二战场”,以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一季度山东举办40余场新闻发布会,覆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新能源、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发展等全领域,既传递政策温度,更塑造发展预期。针对生育、就业、物价等民生热点,通过政策解读、20项民生实事推进等举措,在解难题中稳预期。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2%、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成绩,体现了政策温度与市场信心的良性互动。
立体传播“好客山东”,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通过“欧罗巴2号”邮轮入境旅游团队等案例,央媒外媒联动报道,将山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好品山东”品牌出海、智能工厂探秘等主题策划,使高质量发展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生产场景与可体验的文化符号。城乡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0.9个百分点的数据背后,正是“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物质精神共富的写照。
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如何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从省委书记林武的调研足迹中,可以解码山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密码。
一季度,省委书记林武走进济南、滨州、东营、威海、烟台、泰安、菏泽等地展开密集调研,每到一处,都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月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专访,3月的《学习时报》头版文章,林武书记反复强调的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正在转化为齐鲁大地的实践:在济南,激光装备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滨州,高端铝材基地链动京津冀;在东营,石化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山东正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竞争力的生动注脚,以排头兵的姿态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一季度山东经济的“开门红”,蕴含了系统思维统筹“立与破”、改革攻坚打通“堵与畅”、人民至上融合“量与质”,是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的有效结合。
站在一季度的高点展望全年,外部环境复杂、内需动力不足等挑战并存,山东始终以“走在前”的自觉、“挑大梁”的担当,以担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