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德州,运河碧波荡漾,古城新韵流淌。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此启幕。
一场以“扩内需、促消费”为内核的文旅盛会,不仅是一场产业升级的“头脑风暴”,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破题。当“好客山东”的金字招牌遇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文旅产业如何既让百姓“玩得舒心”,又让经济“转得带劲”?
这场大会给出了山东答案。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这次大会的看点,远不止于一场活动、一次签约。从德州扒鸡的香气到“黄河大集”的烟火气,从孔府雅乐的千年回响到淄博烧烤的市井喧嚣,山东文旅的“出圈密码”正是传统与潮流的碰撞。
文化资源若只躺在账本上“睡大觉”,终究是“端着金饭碗找饭吃”。
大会上,不少文旅项目让人眼前一亮:非遗手造变身“国潮单品”,老街区改造成“网红打卡点”,就部分乡村民宿也开始“VR农耕体验试点”……文化不再“躺”在博物馆里,而是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秀。这种沉浸式文旅消费,既让游客的钱包掏得心甘情愿,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新活法:用创新思维做催化剂,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发生“化学反应”。
当年轻人穿着汉服打卡数字光影下的孔庙,当老手艺人在直播间卖出第1000个“山东手造”,文旅消费便从“看山看水”升级为“见人见生活”。毕竟,用文化认同撬动消费认同,这才是扩内需的深层逻辑。
促消费、扩内需,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民生需求的精准滴灌。这次文旅大会也给出了最好的证明。山东此次推出的文旅消费券“分层定制”,表面是促销手段,内里却是民生导向的供给侧改革。这种精准施策的模式,正在推动文旅消费从“景区观光”向“生活体验”升级。
据大会发布的《山东文旅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银发族和亲子家庭正成为文旅消费新主力。这说明“文旅惠民”不能停留在“景区半价”的粗放阶段,而需像绣花一样洞察不同群体的需求。“把消费场景建在需求痛点上”的实践,正是扩内需从政策术语转化为百姓获得感的密钥。
淄博烧烤的“凉热之辩”曾引发思考:流量狂欢后,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山东此番在大会中,重点推介了“好客山东”服务标准体系,包括“明码标价示范街”“扫码评价系统”。
这些看似是服务细节,实则是发展观的体现。在“网红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少地方陷入“赚快钱”思维,但山东偏偏要啃“硬骨头”,用全省统一的智慧文旅系统打破数据壁垒,用服务标准量化“好客”温度,甚至让路边摊主都成为“诚信代言人”。当游客不再担心“被宰”,当商家不必沉迷“一锤子买卖”,文旅市场才能真正释放持久活力。
大会期间,16市重点文旅项目现场签约。据初步统计,本次大会达成的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山东文旅产业,正努力实现蜕变。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从粗放发展,向精细运营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借此大会,齐鲁大地的文旅图景愈发清晰。扩内需不是简单的“刺激花钱”,而是通过品质升级创造消费新需求;促消费不能只靠“砸钱补贴”,而要像培育生态一样涵养市场诚信;文旅融合更不能搞“千城一面”,必须用文化独特性构筑竞争护城河。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长远账。
从“好客”到“好品”,从“流量”到“留量”,传统文化与数字浪潮碰撞,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交融。“好客山东”的故事,正用“诗与远方”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具烟火气的注脚。
文/陈一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