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记者问|第二产业加快崛起!济南起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千亿元
来源:山东发布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邀请济南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入贯彻黄河战略,加快济南起步区全面成形起势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济南起步区是山东贯彻落实黄河战略的重要载体平台,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到2025年要实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请问,自获批以来,济南起步区主要经济指标有哪些变化?
孙斌:刚才介绍了几个主要指标的情况,总体上看,济南起步区设立以来,在省市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量的高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一是规模体量实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42.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2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1年的16.7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37.8亿元。在最能体现地区发展实力的两个关键指标上,实现双翻番。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21年的16.6:20.7:62.7优化为2024年的8.5:41.3:50.2,第二产业强势崛起。特别是随着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的落地达产,2024年济南起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为济南打造工业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累计发布三批次合作机会清单,对外持续释放投资机会与发展机遇,打造投资兴业热土。截至2024年,实有经营主体数量达到4.4万户,比2021年增加了1.3万户。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更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持续提升。
四是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成立之初的1.6%提高到3.2%,实现大幅提升,有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济南起步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从成立之初的3亿元提升至12.1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8件提升至5.5件,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济南起步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今年一季度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6.2亿元、增长2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增长6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2%,多项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延续了获批设立四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济南起步区将紧紧围绕“项目提升年”,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重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全年重点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因黄河战略而生,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对起步区成形起势至关重要。请问去年以来,省级层面针对支持济南起步区发展,出台了哪些支持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李东方: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结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实际,从完善支持政策、指导试点示范、集聚要素资源、争取重大事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助推济南起步区加快发展。
一是突出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去年以来,省里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 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提速突破的若干措施》,累计为济南起步区量身定制80条重点支持政策。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每年制定起步区建设工作计划,定期调度督导重要事项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推进中的困难问题,为济南起步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突出做好各类试点示范。济南起步区是推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优先在济南起步区开展各类试点示范,对推动全省层面工作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比如,在产业方面,将起步区列入全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核心区,支持建设山东未来产业园,组织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在能源方面,支持开展全省综合智慧能源试点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在生态方面,支持纳入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作出新示范。
三是突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济南起步区绿色通道支持机制,在政策性资金争取、重点项目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比如,省级层面对济南起步区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予以单列,去年以来,92个符合条件的项目实现“双入库”,通过债券需求290亿元;在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对省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指标予以单列;在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太平水库、国际学校等9个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是突出省市协同推进事项。对于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等需要省市一体争取国家支持推进的重大事项,坚持高位推动,密切合作联动,组织省有关部门深入论证、靠前指导,围绕加强与新加坡务实合作,从规划编制、载体建设、产业导入、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11条具体建议,积极争取相关事项列入国家支持范围,为济南起步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创造新机遇。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充分发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持续抓好统筹协调、督导指导、服务保障,全力推动各项支持政策落地落实,全力助推济南起步区成形起势、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作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国家级功能区,济南起步区在现代产业体系赛道上有哪些“独门绝技”,可以给我们介绍下吗?
徐春义: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济南起步区自获批设立以来,就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生态保护、新城建设同步谋划、系统推进,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3+1”主导产业方向。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引爆、布局新兴产业蓄势、搭建平台载体支撑,初步构建起一大新能源车领跑、三大绿色电池接力、五大园区支撑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其中,比亚迪济南基地2022年完成一期建设并下线首辆新能源汽车。2023年和2024年产能持续跃升,不断产出新车型,目前海豹06、海豹06GT、腾势N9、元plus等爆款十分畅销,而且吸纳了2.2万人稳定就业。今年,比亚迪济南基地二期和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也将全面启用,在济南起步区全域,构建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龙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为支撑的全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企业400余家,为济南工业强市战略和全省新能源汽车突破100万辆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还将于今年内开工建设宾理科技高端新能源汽车、金固车用低碳新材料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引领济南新能源汽车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在持续巩固壮大新能源汽车支柱产业的同时,济南起步区瞄准新兴产业赛道超前谋划布局,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太阳能光伏产能加快爬坡、氢能源示范引领、钙钛矿光伏电池中试量产的梯次发展结构。其中,光伏太阳能方面,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2024年一期投产下线ABC电池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4.6%。爱旭ABC组件转化效率已连续26个月蝉联国际同业“商用组件效率排行榜”第一。三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继比亚迪之后又一个投资和产值双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同时,聚焦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落地,建成北方第一条100MW中试量产线,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形成“接二连三”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氢能源方面,国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年产能各1000台(套)的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车用燃料电池系统3条生产线实现满产,氢能撬装站、综合能源站加快布局,匹配氢能无人机、氢能助力车电堆完成研制,首批56辆搭载起步区氢能电池的商用车上路运行,氢能应用场景和产业链条集聚效应持续扩大。
为支撑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济南起步区以园区为载体,加快资源要素汇集,目前已经形成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为核心的山东未来产业园、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比亚迪济南基地、绿色循环产业园五大园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园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瞪羚企业92家,以科技创新持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能。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