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 热带雨林”上热搜 桑拿天来了如何应对
来源:时间热点
近两天,中东部的闷热程度简直堪比常年大暑时节。北京甚至也出现了视觉上类似华南地区“回南天”一样的景象。
△网友拍到北京地铁站内的墙壁、地面上湿漉漉的,好似“回南天”的既视感。
实际上,北京出现这样的景象并非严格气象定义的“回南天”。近期北京持续高湿高温天气,导致水汽凝结在地表和墙面,不少市民产生了误会以为是“回南天”,但其实是典型的“桑拿天”。
然而,这样的“桑拿天”才刚刚开始。未来,在副热带高压掌控下的黄淮到华南中北部大部地区将持续高温闷热天气,高温日数多在5至7天。尤其是黄淮南部到长江中下游很多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局地超过40℃。
而在京津冀和辽宁部分地区,未来几天受降雨影响,虽然高温不多,但天气同样非常闷热。上述地区夜间最低气温也大多接近或超过25℃,闷热感全天候待机。
城市中,济南、合肥、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福州未来几天都是高温不断。
总之,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开启持续“桑拿天”模式,提醒大家外出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老人、小孩等特殊人群要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出行,谨防中暑。
如此闷热的天气下,大家都盼着痛痛快快地下一场雨。可是这雨好像在“捉迷藏”,神出鬼没。虽然总体以弱降雨为主,但其中一些地区又夹杂着短时强降雨,让人防不胜防。
像7月2日15时至16时,河北定州雨量达76.4毫米,广西隆安47.9毫米,都是很强的短时强降雨。
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罪魁祸首”就是暖区对流。在夏季,一些地方经常会处于一种热量和水汽十分充足的状态,此时虽然不会出现成片的强降雨,但会出现随机性强、局地性强的短时强降雨。导致降雨显得时空不均、散乱无章,十分难猜。
△华北的对流向东北方向推进。
预计未来一周,我国的降雨仍将围绕副热带高压分布,雨带将维持在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东北一带,上述地区将频繁出现较强降雨天气,也不乏暖区对流造成的短时强降雨,降雨量将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及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6日至9日,降雨仍然广泛,上述多地还将再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因此,未来四川盆地以及华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较高,特别是四川盆地西部需要高度警惕山洪、地质以及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注意安全。
热热热!7月2日,“桑拿天将贯穿南北”冲上热搜。同日,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首次发布。未来气温有多高?高温、高湿会对身体有何影响?“桑拿”天气,我们该怎样安然度过?
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首次发布
7月2日,据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首次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预计,7月2日20时至3日20时,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及内蒙古、新疆等地高温健康风险较高(黄色预警);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高(橙色预警);其中,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极高(红色预警)。详情>>
闷热“桑拿天”VS干热“烧烤天”,谁更难耐?
气象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为高温天气。连续3天及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
●“桑拿天”:空气湿度大的高温天气,被称为闷热型高温。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感觉非常闷热,类似蒸桑拿。7、8月份多为闷热型高温。
●“烧烤天”: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被称为干热型高温。5-6月出现的高温一般为干热型高温,此型高温天气易出现极端高温(如接近或超过40℃)。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桑拿天气等级》定义“桑拿天”标准。图/生命时报
那么,相同温度下,湿热和干热哪个更难熬呢?
人是恒温动物,自身可调节体温,当空气温度高过体温时,可通过出汗蒸发来散热降温。但当空气中温度和湿度均过高时,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就会变低。
气象学一般使用“湿球温度”来表征气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它是指空气通过水蒸发能降至的最低温度。通常认为,当湿球温度达30℃以上,人就会感觉“窒息”般的湿热;达到35℃,人就可能因无法排汗而导致代谢紊乱,造成生病甚至死亡。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炎热指数表明,当气温高于一定数值后,在相同气温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
图/生命时报
当气温超34℃、相对湿度达到50%时,体感温度能达到39.4℃;体感温度还会随湿度升高而升高,相对湿度超80%时,体感温度甚至能达到53.9℃。
其实,“桑拿天”和“烧烤天”都是不好受的。无论哪一种,对人体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高温、高湿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
高温、高湿是一对夏日“双煞”,在它们的相互影响下,人体全身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影响睡眠
潮热天气让人辗转难眠,且夏季昼长夜短,易睡眠不足,提高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大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引发中暑
直接影响身体散热功能,导致户外工作者发生中暑。持续高温还会让心情易烦易躁,严重者甚至会“情绪中暑”而导致行为失控,与人发生摩擦或争执。
体内电解质流失
高温、高湿天气出汗量增大,可能让体内钾、钠等电解质流失,导致低钾/钠血症的发生。
潮湿、不流通的空气易滋生病菌,空气中增多的过敏原还会加重过敏等呼吸系统疾病负担。
诱发心梗
高温积蓄体内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高湿则让人胸闷气短、喘不上气。
人体的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血液黏稠、血氧含量下降、心跳变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增加心脏泵血负荷,引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甚至心肌梗死。
如何安然度过“桑拿天”?
上闷下蒸的“桑拿”天气,我们该怎样安然度过?从内到外调养身体,才是最佳的消暑方法。
★开空调首选除湿模式
感到闷热不适时,一定要及时把空调打开,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前要清洗干净。
当室温降至体感舒适范围后,可将“制冷”模式改为“除湿”,降低室内湿度。注意适当通风、不要彻夜开。
★注意室内外温差
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将空调调至26℃左右更舒适,有脑梗、高血压病史的老人更要注意。
★选对衣服做好防晒
10时至16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午后气温较高时段出行。尽量穿轻便、浅色、棉质、透气的衣物,如需外出,可戴上遮阳帽和墨镜,出门前涂抹防晒霜,在户外应每隔两小时重新涂抹一次。
★少量、多次补水
注意补充水分,尽量少喝凉水或冰镇饮料。适当吃一些菠菜、香蕉、红薯等含钾量丰富的食物。大量出汗后,可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喝点消暑粥
饮食应以清淡口味为主,避免过食生冷和油腻辛辣的食物,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推荐在“桑拿天”喝点粥。荷叶绿豆粥、薏米红豆粥、丝瓜粳米粥等都有益消暑化湿。
★充足睡眠,适量运动
注意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熬夜,最好中午小憩一会。温度高、湿度大时不利于身体排汗,建议减少剧烈运动,并将锻炼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选在空气流通的室内进行。
★心情也要纳凉
心情平静,交感神经张力就会下降,血压、心率、代谢、体温也随之下降。感觉烦躁时,可以用击掌和跺脚的方法缓解怒气。
四招防暑三步急救 度夏指南来了
市民如何预防中暑?
高温天气极易引发中暑,市民应当做好防范。
中暑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三个等级:先兆中暑——出现口渴、头晕、多汗等症状,体温一般不超过38℃。轻症中暑——体温达到或超过38℃,伴有恶心呕吐、心跳加速、面色苍白或潮红、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表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其中热痉挛表现为肌肉剧烈抽搐;热衰竭表现为皮肤湿冷、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热射病最为凶险,患者体温可超过40℃,无汗昏迷、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六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以为只有在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其实不然。在隧道、车间、温室大棚等高温高湿环境,人体散热困难,同样容易引发中暑。此外,年老体弱者、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排汗能力较弱,即便在未开空调的室内也可能发生中暑。
市民预防中暑,应做到以下四点:避开高温时段——尽量避免10:00—16:00外出。做好室内降温——室内温度超过32℃时,建议开启空调,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为宜。科学补充水分——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口渴才喝,大量出汗时选择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含酒精、高糖的饮料或冰镇饮品,因为含酒精、高糖的饮料会加速身体脱水,冰镇饮料易刺激肠胃。做好防护措施——外出时,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麻质衣物,佩戴宽边遮阳帽。
遇到中暑患者,做到“急救三步”:转移降温——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领口、袖口、腰带等束缚,用冷水擦拭身体,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放置冰袋。紧急补液——若患者清醒,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饮用100至200毫升,间隔15至20分钟;若患者已昏迷,需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切勿强行喂水。及时送医——立即拨打120并报告病情,持续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直至救护车到达。
综合:中央气象台、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央视新闻、国家应急广播、生命时报、新京报、福州日报、中国气象学会、各地气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