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 | 从烽火岁月到数字时代的传承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今天,2025年7月7日,正值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过全面改造升级,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焕新亮相。

这座承载着厚重记忆的“数字丰碑”,正以创新的姿态讲述着永恒的精神。

20余万字文献、2000余张图片图表、近百件文物和音视频资料,通过三维建模数字化重现,在43个单元108个板块的精心设计中,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殿堂。

(图为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序厅)

光影回溯,岁月有声。

步入序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通过数字化处理焕发新生,每一帧都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在日军暴行厅,数字化复原的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历史现场,触目惊心的画面警示后人永志不忘。而武装斗争厅里通过三维建模重现的抗战文物,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数字化展品不仅保留了文物的每一个历史细节,更让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永久保存。

(图为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抗日根据地厅)

星火成炬,记忆织网。

抗日根据地厅里,知识图谱系统正将这段历史编织成一张立体的记忆网络。系统整合的5000余个历史节点,让参观者清晰地看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布局、重要战役的时空关联、英雄人物的事迹脉络。

智能化的历史呈现,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让抗战历史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得以展现。当参观者轻触屏幕,便能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和珍贵细节。

(图为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抗战英烈厅)

青春不朽,笑颜如昨。

在抗战英烈厅,被AI技术精心修复的年轻面容,有的还带着稚气,有的目光坚毅,他们中最年轻的牺牲时不过十八九岁。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些年轻的生命得以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相见”。

当参观者点击屏幕,不仅能了解烈士的生平事迹,还能通过系统智能推荐,发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战友故事,让记忆的碎片重新连接成完整的历史图景。

(图为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元宇宙体验空间)

星河可越,与君低语。

元宇宙体验空间的创新设计,打破了传统纪念馆的时空界限。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走进”数字化复原的历史场景,与虚拟的抗战人物对话,甚至参与模拟的历史事件。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记忆。特别是在“时空对话”互动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参观者可以与虚拟的英烈形象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创新的展陈方式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

(图为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抗战精神传承厅

薪火相传,光耀今朝。

在抗战精神传承厅,集中展示了山东在弘扬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方面的当代实践。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有机连接,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更能思考历史对当下的启示,实现从知史到明理的升华。

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运用了最前沿的技术手段,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开放、互动、可持续的记忆生态系统。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的无插件无障碍浏览,参观者可以随时随地“云端共览”山东抗战的艰辛历程;通过社交分享功能,红色故事可以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中自发传播;通过定期的数字展览更新,历史记忆得以不断丰富和延伸。

从实体展馆到数字空间,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升级改造,开创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范式。历史的传承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记忆的保存需要敬畏,更需要智慧。在这座没有围墙的纪念馆里,每一件数字化展品都是跳动的记忆之火,每一个互动体验都是传承的精神之光。当科技与人文相遇,当历史与当代对话,那些铸就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忆,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陈一钊 

 

 


来源: 闪电新闻
编辑: 陈一钊
责编: 靖晓红
审校: 梁义
主编: 李翔睿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