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三问③丨尼山论什么?全球文明倡议

在全球格局深刻演变的当下,文明如何共处,成为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课题。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仲夏时节,约300位国际嘉宾将齐聚尼山,参加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这一源自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箴言,如今成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表达,也是中国对文明冲突论的最有力回应。它体现了倡导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鲜明态度,为动荡中的世界贡献东方智慧。

尼山论坛“论什么”?归根到底,论的是文明多样性的价值。不同于一元化的文化优越论,论坛始终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如一位非洲学者所言,“尼山让我看到,不同文明不是高下之分,而是各有贡献。”这是一种远离傲慢、尊重差异的态度,也是论坛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学者彭国翔提出“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儒家历史上吸收佛道二教而有宋明理学的出现,吸收西方哲学与文化而有现代新儒学的出现。中国在中东的调解实践,正是“不改变他者,只寻求共存”的当代演绎。

尼山论的是全球治理的可能性。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全球性议题面前,任何文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论坛通过设置“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等分议题,积极探索新技术和新伦理的平衡点,通过这样的讨论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启发意义。

尼山论的是中国方案的提出。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差异之别。近年来,“全球文明倡议”不断被写入论坛宣言和多边合作文件。它强调“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当代国际秩序注入新的价值取向。有舆论认为,尼山正在成为中国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从“孔子之道”到“和而不同”,再到“共商共建共享”,论坛一以贯之地表达中国文明的包容精神。

尼山论坛还讨论了未来议题。青年议题、数字文明、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通往未来的桥梁。正如主流媒体评价:“尼山不是一场学术活动,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实验场。”

如果说文明的冲突是人类共同的忧虑,那么文明的对话就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不同文明应在平等对话中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进步。尼山论坛所论,不仅仅是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让对话成为习惯,让共识成为可能。

来源: 闪电新闻
编辑: 阮尚辉
责编: 朱富金
审校: 张洁
主编: 李翔睿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