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

原标题: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6月6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报告》表明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达19%,海洋产业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上风电装机跃居全国第一,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大盘提供了强劲支撑。

2024年是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一年。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三次产业结构比3.4:31.0:65.6。实体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广东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同比增加7.5%,全省新建成624个重力式深水网箱、7个桁架类网箱,深水网箱养殖水体全国第一。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同比增长8.3%,全省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首位。广东前瞻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常态化运营。

近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国土空间规划,今年又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陆海联动,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此外,广东坚持科技“兴海”,海洋六大产业专项拉动创新成效显著。2018年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

与此同时,广东的蓝色生态底色不断擦亮。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08万平方千米,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16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建成3个国家级美丽海湾,获评“和美海岛”7个,建成各级涉海自然保护地124个,保护面积390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0.6%。营造修复红树林超5600公顷,正在湛江、江门、惠州等地市打造4个万亩级红树林,其中惠州考洲洋红树林已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度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完成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蓝碳经济含绿量有力提升。

现场书面发布了《2025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统计显示,2016-2024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指数年均增速1.4%。2024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3.6,比上年增长1.2%。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广东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 杨凡
审校: 何煜鑫
主编: 董光强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