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5日讯 《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布局规划》)已正式发布实施。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布局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布局规划》对未来十年山东沿海和内河的港口、航道总体布局进行了全面谋划,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通江达海内河水运网,有力推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高洪岩首先就《布局规划》的出台背景和过程展开介绍。山东是海洋大省、水运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要求山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强力推进全省水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居全国首位,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货物吞吐量均居全球沿海港口前十,自主研发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领先;京杭运河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直达长江,小清河实现全线复航,为全省“走在前、挑大梁”提供了重要支撑。
2009年和2012年印发的《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山东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为全省水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山东水运发展布局不均衡、区域协同不足等新形势、新问题,两个布局规划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发展的新要求,亟须进行规划修编,进一步指导和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此,省交通运输厅起草编制了《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7月19日正式发布实施,旨在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水运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布局规划》是山东省港口与航道的中长期布局规划,主要明确了山东省港口和航道的总体布局、水运重要运输系统布局以及各个港口的功能定位,是指导全省构建沿海港口辐射东西、内河水运连通南北的现代水运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布局规划》共包括规划基础、总体要求、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内河水运网、港口运输系统、水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和保障措施等八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山东省中长期水运规划总体布局和目标。《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至2035年,建成“能力充分、保障有力、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港口与航道体系,形成“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和“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的水运发展总体布局,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基本建成,内河水运网络更加完善,现代化专业化运输系统支撑更加高效,水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港口和航道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打造开放融合、支撑有力的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布局规划》进一步突出青岛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港、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为补充的“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布局。加快构建国内国际“5+5”海上运输通道,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一流海港。
三是构建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布局规划》明确提出,以济宁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为核心,枣庄港、菏泽港、泰安港、济南港等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辅助,一般港口为补充的“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布局。同时,提出以京杭运河、小清河、新万福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干,地区性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为补充,总里程约3100公里的“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总体布局。
四是建设设施一流、专业高效的港口运输系统。《布局规划》聚焦新时代腹地产业布局要求和能源等大宗商品储运保障需求,根据全国规划,结合山东省实际需求,明确提出构建设施一流、专业高效的“三类十种”运输系统,进一步优化港口运输结构,提升客运、滚装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为能源和重要物资储运基地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五是推进水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布局规划》围绕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提升内陆港功能及谋划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等方面,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陆海联动发展,推动港口和航道与城市、产业之间的融合协调,统筹推进水运创新智慧、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发展,提升航运服务业辐射能级和港航供应链服务水平。
另外,《布局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并在组织领导、实施管理、要素保障、资源管控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