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日照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这场座谈会,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答好服务民营企业的“必答题”,齐鲁大地正以实际行动展现出真抓实干的决心与魄力。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山东以专项行动为抓手,为民营经济纾困赋能,这不仅是对本地企业的有力托举,更折射出地方政府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民营经济的分量,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民营经济不是经济版图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主心骨。从近年实践来看,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民营企业从小作坊到“隐形冠军”的蝶变,是民营企业家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轨迹。
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原材料价格波动、融资渠道不畅、转型成本高企,这些“成长的烦恼”考验着企业的韧性,也考验着政府的服务智慧。山东开展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直击的正是民营企业的痛点、堵点。把民营经济的分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既需要企业自身勇闯新路,更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民营经济的活力,是观察区域经济的“晴雨表”。唯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才能甩开包袱向前冲。山东的实践告诉我们,尊重民营经济就是尊重发展规律,支持民营企业就是支持高质量发展。
服务民营企业,要“实打实”而非“空对空”。
帮扶这类企业,贵在求真务实。“扎实”二字重千钧,政策落地不能“打折扣”,问题解决不能“踢皮球”,企业诉求不能石沉大海。
专项行动的生命力在于精准。有的企业缺资金,需要融资直通车;有的企业想转型,渴求技术对接平台;有的企业有顾虑,期盼政策稳定性。山东提出的服务举措,从破解融资难题到保护知识产权,从简化审批流程到维护公平竞争,正是瞄准了民营企业的“急难愁盼”,体现了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务实导向。
提振民企信心,还要破除“玻璃门”“旋转门”。一些地方看似出台了不少政策,但“看得见摸不着”“兑现起来门槛高”,让企业望而却步。专项行动要做的,就是把“纸上政策”变成“地上效益”,把承诺清单变成成果清单。企业感受到“办事不求人、服务暖心窝”,信心自然会更足,干劲自然会更大。
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民营企业要“加速跑”。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搭好台”,最终还要企业“唱好戏”。山东的民营企业既有海尔、潍柴等老牌劲旅,也有大批深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满足于做大规模,更追求做优做强。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在山东,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全省的70%,一批企业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密码,从制造向智造跨越,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诚信。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民营企业要珍惜自身信誉,在合规经营中谋发展,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树形象。无论是保障产品质量,还是守护员工权益,无论是参与公益事业,还是推动绿色发展,都是民营企业行稳致远的“必修课”。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精神。从鲁商文化中的诚信为本、义利并举,到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这种精神力量是民营企业穿越周期的“压舱石”。在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需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以永不止步的闯劲、精益求精的干劲,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政企同心,方能行稳致远。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政企同心的结果。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而是服务员与创业者的协同。
政府部门多一些换位思考,企业就少一些后顾之忧;政策制定多一些“雪中送炭”,市场活力就多一些源头活水。从座谈会上的面对面交流,到专项行动的实打实服务,山东正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新生态,既守住底线,又拉近距离,让企业家敢干、敢闯、敢投。
民营经济是一片沃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政策的温度、服务的精度、市场的广度,共同构成了这片沃土的生长环境。山东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生态,正是为了让这片沃土更加肥沃,让更多民营企业在这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乎经济大盘,关乎民生福祉,关乎未来底气。山东的行动,是一个鲜明的注脚:只要政府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企业专心致志谋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文/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