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讷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医系统论学科奠基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祝世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8日17时20分在济南逝世,享年85岁。
祝世讷教授1940年12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东关小辛街。1961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在校期间刻苦钻研哲学经典,曾作为学生代表在山东师范学院第十一届学代会介绍学习经验。1965年7月毕业分配至山东省教育厅,在工读教育办公室工作。1964年10月至1966年6月先后赴昌邑、齐河、垦利等地参加“四清”运动。1968年响应“干部下放”号召,赴沂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任中队长。1970年8月赴莱芜钢铁厂参加“三线”建设,历任宣传科干事、工人培训队领队。
1978年9月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执教于马列教研室。面对自然科学与中医学知识短板,他昼夜苦读,恶补新知,重构知识库。1980年发表《中医现代化刍议》,首创性提出“中医系统论”学科构想。1983年在全国首开研究生“中医系统论”课程,1985年出版奠基性教材《中医系统论导论》,先后获钱学森先生6次亲笔信指导,其学术通信被学界奉为经典。1987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历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部学术带头人。
祝世讷教授在科研与教育一线奋战47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精神,取得诸多卓越成就。他勇攀科学高峰,开拓学科新领域,成为系统中医学奠基人,创立中医系统论七大原理,出版《中医系统论》《系统中医学导论》等9部专著,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筑牢根基;他敢为人先引领中医高等教育改革,1988年创立全国首个“中医学方法论”硕士方向,独创博士课“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模式,执教24届硕士、15届博士,1991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他追求真理治学严谨,1996年发起“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系列研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发表《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经络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等12篇论文,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2000年12月退休后,祝世讷教授以学术报国之志持续发光发热。2004—2014年十年间,他主持《山东中医药大学志》《山东中医药大学年鉴》编纂工作,修改审定校史文献120万字,为学校留存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在学术成果上,他不断推陈出新。2010年,出版《系统医学新视野》,推动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交融互鉴;2019年,以80岁高龄完成30万字的《中医学原理探究》,科学论证“中医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重大价值;2021年,出版集大成之作《中医系统论基本原理阐释》,以2.5万字深化七大原理90个论点;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创新教材《中医系统论原理》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传承制度化。在实践与平台建设方面,2018年担任学校系统中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在山东省中医院脑病二科建立首个系统中医学临床基地,2021年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体诊疗科建立“传承工作室”及第二个临床基地,2024年受聘学校系统中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为学科传承发展及学术创新应用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即使年事渐高,他的学术热情从未减退。2020年脑出血后,他在病榻上坚持修订《系统中医学之路》书稿;恢复后更加心系学术传承,深谋系统中医学的守正创新,指导学生深化研究,用生命诠释了学术报国的崇高精神。
祝世讷教授一生对党忠诚不渝、治学赤诚纯粹、品德堪为垂范。他信念坚定如磐,对党五十九年初心不改,用一生践行对党的庄严承诺。他无私奉献、心怀大爱,2019年,将毕生积累的科研档案毫无保留地捐赠给学校档案馆,其中包含258卷珍贵手稿和20G电子文稿。这些资料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珍贵记录,更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彰显出他为了学科发展、为了中医药事业进步,甘愿奉献一切的高尚情怀。
祝世讷教授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中医药现代化事业,以系统科学为利刃,剖析千古医道,以哲人的智慧与胆识,开拓医学未来;他开创的中医系统论学科体系,犹如一座通达的桥梁,为中西医从碰撞走向共荣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推动中医药事业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前行;其“求真立新,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永为杏林丰碑!
沉痛悼念祝世讷同志,愿逝者安息,愿其精神永驻,学脉永续,风范长存,薪火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