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山东“4+N”布局机器人产业,在这4市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原标题:答记者问|山东“4+N”布局机器人产业,在这4市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来源: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山东首次专题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制定的政策文件。请问,山东目前的机器人产业链条有什么亮点特色?发展情况如何呢?

王茂庆: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部分产品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机器人制造基地。

一是规模能级持续跃升,龙头企业领航发展。截至2024年末,全省拥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今年1-5月,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72.4%。目前,全省年营收过亿元的机器人企业突破50家,在人工智能算法、高精度减速器、智能控制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全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二是集聚效应加速凸显,产业布局日趋优化。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已形成覆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售后服务等主要环节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通过区域配套、协同联动,显著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全链条质效。锚定“4+N”产业布局,在济南、青岛、淄博、济宁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形成园区集聚、上下游协作配套的良好生态,同时鼓励其他市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机器人特色产业。

三是创新资源不断富集,研发能力稳步增强。近年来,山东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增效。成功引进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基地,山东大学获批特种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科学院自动化所牵头成立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培育了国兴智能、海尔智家、海信集团3家省级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吸引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全省26所院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优质产品加快迭代,赋能水平全面提升。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机器人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在电子装配、医疗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实现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跃升。比如,珞石机器人柔性协作臂助力电子信息头部企业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威高集团“妙手”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卫邦智能配药机器人提高药品调配精度10倍以上,降低细胞毒性污染95%;国网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实现巡检效率从小时级锐减至分钟级。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乐聚联手海尔智家发布了国内首款专为家庭场景设计的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优宝特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完成泰山盘道测试,并积极打造“机器人陪跑员”等应用场景;丰光精密攻克人形机器人全系列谐波减速器量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助力机器人“赋智”千行百业,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当前,科技的力量让机器人越来越智能,机器人产业也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请问,山东在科技赋能机器人产业方面有哪些实招、硬招?下一步有何打算?

王洪国: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省科技厅围绕科技赋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科技厅先后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文件,明确了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工作重点方向,着力突破仿人行走机构、机械臂和灵巧手等关键技术,研制高性能一体化关节等核心部件,加快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应用。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十四五”以来,聚焦机器人产业发展卡点和趋势,通过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布局实施30多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支持临工智能、亚力山大、纽氏达特、珞石智能等龙头企业围绕机器人的控制器、操作系统、关节模组以及整机等开展攻关,其中亚历山大开发的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机器人整机,致力于解决现有大部分机器人依赖国外ROS操作系统的问题。聚焦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中央引导基金、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方式,先后支持了优宝特、国兴智能等130余家机器人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机器人领域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省科技厅系统布局建设了人形机器人、机器人跨平台智能控制技术等7个细分领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移动机器人核心技术等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机器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正加快建设智能机器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逐步打造“建模-仿真-规划-运维”全周期数字化平台,支撑机器人领域相关技术验证和设计优化。

四是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汇聚机器人领域高校院所研究成果1500余项,挖掘企业技术需求,举办机器人领域成果对接、洽谈交流活动,推动技术成交超过500万元。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近两年在机器人领域,以科技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项目8个,投入资金近1亿元。今年以来引导银行为123家机器人相关领域中小企业授信超7亿元,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5.23亿元,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围绕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全力支撑山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从政策蓝图到产业现实,财政政策很关键。请问,省财政围绕《行动计划》,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工作措施?

单卫国:机器人产业作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备受关注。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深入落实《行动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向“新”提质。一方面,精准减负。在落实好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征收、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叠加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科技“创新券”补助等财政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高效赋能。充分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作用,支持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每个按规定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通过“揭榜制”“组阁制”“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支持机器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

二、建立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产业向“群”聚合。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在点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升规纳统”奖励等财政激励政策,在机器人领域支持培育一批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在线上,统筹中央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小巨人”企业,给予3年最高600万元支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实现“卡位入链”“串珠成链”。在面上,支持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化协作紧密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引导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三、加快市场推广应用,引领产业向“智”升级。一是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用足用好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在工业重点领域支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升级。二是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对2025年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超过2000万元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单户企业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补。三是支持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将机器人应用场景纳入“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推广范围,按规定给予每个最高200万元奖补,用工业互联网赋能机器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四、强化财金协同联动,促进资源向“效”转化。一是做好“财政+金融”文章,综合采取贷款贴息、担保降费、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政策工具,撬动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做好“财政+基金”文章,强化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引领作用,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集中支持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三是做好“财政+资本”文章,积极培育发展耐心资本,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资本投向机器人领域,对“投早、投小、投前沿”的社会资本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引导资源高效配置,助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来源: 山东发布
编辑: 杨凡
审校: 姜东响
主编: 李翔睿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