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3日讯 绿色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山东造船产业瞄准绿色化新赛道,以完整的产业链和持续创新的“山东好品”,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刻下“中国印记”,在蔚蓝深海中竞逐未来。
中国,是全球造船业第一大国,而在中国的造船版图中,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基地错位发展、交相辉映。支撑环渤海造船基地的,就是来自山东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在这里,集聚了140多家规模以上总装建造及配套企业,是山东七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全国各大船企手持的订单中,每10艘就有一艘来自山东,订单量居全国第三位。
记者来到北海造船的生产基地,看到作为山东最大的船企和船舶产业链的链主,目前在整个厂区的船坞排的是满满当当,共有大大小小19艘船正在生产当中,目前企业的部分订单交船期已经排产到2029年。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介绍说:“我们目前在建船型都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比如我们在建的21万吨LNG双燃料船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绿色燃料船型。31.9万吨超大型原油轮是山东船企目前承接的最大吨位的原油运输船。目前订单百分百是出口。”
绿色动能,是国际航运的发展方向。此前,国际海事组织出台航运新规,要求全球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步降低,直至2050年实现零排放。而目前国际海运的主要燃料是柴油,多数船舶不符合相关碳排放法规。以一艘订单价为7000万美元左右安装传统发动机的船舶为例,换装LNG、甲醇、氨等新燃料动力系统后,订单价能够提升约2000万美元。从减排能力来看,LNG和甲醇作为燃料可以分别减少21%和10%的二氧化碳,而氨燃料可以减少95%,但是制造氨燃料船却并不容易。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鲍会勇告诉记者,主要的难点一个是氨燃料船舶的规范和标准还不完备,另外,氨燃料动力的主机和燃料的供给系统目前还是正在研制过程中,相关的一些技术难题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
为此,北海造船联合60多家单位共同建立了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民船中心迁至青岛,提供设计方案。中船发动机解决最关键的绿色“心脏”问题。
记者注意到身旁的一个大块头,也就是中船生产的发动机,和大家印象中的汽车发动机不一样,它的高度超过10米,有三层楼那么高。虽然体积这么大, 但是它的每个零部件要达到0.01毫米的加工精度,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
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技术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佃涛介绍说:“氨在它通过燃料得到供给管路和供给系统进入发动机缸内燃烧的过程中,最高的压力可以达到300多公斤。对于我们管路供给的密封性和装配工艺的精密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我们这台机器是全球首制,年终将实现交付。”
除了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山东从省级层面加强引导支持。“船用LNG、氨气、甲醇双燃料供给系统开发”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提供1450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由青岛双瑞牵头,中船发动机、山东海运、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王廷勇告诉记者,随着这个省专项计划的实施,先后攻克了低温存储、调温调压等相关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船用清洁燃料供给系统的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也是会进一步开展清洁燃料供给技术的产品迭代,保证我们燃料供给的稳定性。
群策群力带动新产品的快速推进,随着主要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氨燃料船进展顺利,也将成为山东造船产业的新名片。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民船中心总经理 船研所所长张成舜介绍说:“目前北海造船已设计交付氨燃料预留船舶14艘,为航运公司应对未来绿色低碳环保要求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我们首制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的设计、建造、试验验证等工作正按计划推进,这艘船的交付将标志着全球国际航运向低碳、零碳方向迈出引领性的步伐。”
【记者手记】
创新者胜,奋楫者先。抢占造船产业高速发展的风口,在这条产业链上,山东超大型矿砂船、高端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不断擦亮“山东海工”的金字招牌,从山东驶出的船舶必然在产业的新蓝海中走得更快、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