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青岛城阳融媒主播徐敏,今晚与您分享文章《敢于面对庸常》(节选) 。
一味求完美的人容易把生活的庸俗过分放大,比一般人更难以忍受平庸。有时候,这会是一种不幸。如果一个人觉得能够与自己对话的人不存在,那肯定是一种痛苦,或因不堪庸常而郁郁寡欢,或者因心高气傲而遭人忌恨。法国思想家笛卡尔预见到自己的思想远远超越了所处的生存环境,一再警告自己不要与周边的环境离得太远。其中不难见到一个天才害怕远离人群所带来的孤独感。德国思想家尼采卓尔不群,过于孤傲,思想得不到友好的滋润,终于以疯狂了结一生。完美主义者无法忍受日常生活的庸常,但完美无法成为生活常态。
我们每个普通人多半过的是庸常的生活:上班下班,开会散会,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上至京城,下至乡村,皆不过如此。如同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那样“幻想着每天下午五点钟光景,能在客厅和仰慕的绅士倾谈”的生活对多数人(包括她本人在内)来说只是一种幻想。
生活固然应该有美的追求,但美肯定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可靠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一样可以是有滋有味的。思想家伯林说,他的幸福与快乐全因为他一生只活在表层。他从来未曾深入地思考过。这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人生活在表层,思考在表层,也未必一点没有好处。一个人对美的追求,只能以他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正视人的生活的庸常状态,只有这一步坚实了,你所追求的美,才会有坚实的基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说:“吾生有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一个人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最好能一切顺其自然。无论碰到什么事遇见什么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可以从容地面对,不抱怨,不挑剔,不苛求太多,在哪里都安然自得,随遇而安。当然,真正做到这些是有些难度的。要让自己成熟,厚实,沉稳,有肚量,接受现实环境,不做无谓的心理比较,把自己的内心清空。只有一颗空灵的、不带期待的心,才能顺应环境,在滚滚红尘中依然故我。真正的智慧首先源于冷静,在冷静中才能有洞察,有洞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
一个人经历得多了,看得多了,懂得多了,就会心中有丘壑,就有一种万事皆在我心的透彻,就会不管任何处境都可以安于自我。而不必刻意逃避任何的“污染源”。
来源:中国作家网、新民晚报
作者:陈世旭
主播简介:
青岛城阳融媒主播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