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见|英雄辈出是“有情有义”山东的温暖注脚

在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名单上,山东菏泽武国升、济南庄晓乐的名字格外厚重。一位跃入冰流勇救落水儿童,用生命践行“舍生取义”;一位以身挡车守护学生,用身躯诠释“仁者爱人”。从黄河岸边的壮举到校园门口的坚守,齐鲁大地上不断涌现的见义勇为英雄,绝非偶然。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忠义担当,是齐鲁儿女渗透并植根在骨子里的内在基因。山东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切实加强对见义勇为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委政法委和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加强宣传引导、表彰奖励和帮扶救助,全省见义勇为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制度机制持续健全,社会覆盖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全省累计确认表彰9700余人,其中,90人获得国家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1240人获得省级荣誉称号。

文化根脉,“义不容辞”的文化基因浸润齐鲁大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箴言为齐鲁大地奠定了“重义轻利”的精神底色。在儒家体系中,“义”是超越物质的价值追求:它是“舍生取义”的生死抉择,是“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勇毅担当,是“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共情。这份文化基因,在山东从未褪色。

武国升纵身跳入冰流的瞬间,是“恻隐之心”驱动的本能反应,是“孩子有危险必须救”的道德直觉。庄晓乐呼喊“快躲开”冲向失控汽车,饱含“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山东9700余名受表彰者,无论身份职业,其壮举背后都闪耀着儒家义利观的光辉: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始终将他人安危、社会公义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种深植血脉的价值取向,使见义勇为成为无数齐鲁儿女的行为自觉。

时代传承,“义薄云天”的见义勇为根植齐鲁大地。山东见义勇为精神的传承,是传统“义”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既坚守“舍生取义”的内核,又通过制度保障赋予其时代新内涵。

古时,“义”更多依赖个人自觉;今日山东,构建起“党委政法委统筹、基金会保障”的体系,让“义行者”不再孤单。从国家级荣誉到省级表彰,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尊崇,日趋完善的保障机制,正是对儒家“义然后取”的现代诠释——社会倡导“见义勇为”,更要让“行义者”获得应有尊重与回报,破解“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困境。庄晓乐负伤后的救治关怀,武国升牺牲后家属的妥善帮扶,实现了新时代“义”与“利”的和谐平衡:个人为社会行义,社会为个人撑腰。

山东在弘扬义举的同时,注重引导公众“智为”,鼓励挺身而出,倡导科学施救。“勇”与“智”的结合,让传统义利观在现代复杂场景中焕发生机。

文明回响,“义无反顾”的社会风尚炫美齐鲁大地。见义勇为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义举,更在于引领社会风尚。武国升、庄晓乐们的故事,不只是两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而是山东见义勇为故事“大部头”里的“小篇章”。为了他人义无反顾,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的基因,在齐鲁大地的广阔土壤里早就生根发芽。

“长城爸爸义务护导队”的涌现,正是“义”从个体升华为群体行动的明证。当庄晓乐式的守护者自发集结,当更多人加入义举行列,这不是少数英雄孤军奋战,而是齐鲁大地整个社会对“义”的集体认同。从黄河村民到校园家长,从9700余名受表彰者到无数无名助人者,齐鲁大地的“义举”已形成规模效应,推动着“人人讲大义,处处有温暖”的社会生态。

这一风尚的形成,既源于文化浸润,更依赖于制度支撑。山东完善的保障体系解除行义者后顾之忧;持续的宣传表彰让“义”的价值深入人心。当文化基因与制度保障形成合力,“齐鲁大义”就成为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驱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从孔孟论“义”到当代英雄行“义”,齐鲁大地的“义”文化绵延不绝。武国升冰流中的背影、庄晓乐挡车时的呼喊,正是生动注脚。它们昭示: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故纸陈言,而是穿越千年、赋能当下的精神财富。当“义”的种子在制度沃土中持续生长,必将有更多壮举在这片热土绽放,让齐鲁大地的底色愈发璀璨鲜亮。侠肝义胆的英雄热土,是“有情有义”山东的温暖注脚!(文/郭元鹏

来源: 闪电新闻
编辑: 贾延蓉
责编: 朱富金
审校: 梁延菊
主编: 张晓博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