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面对面微访谈之商业航天出海记

  

9月9日凌晨,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点火升空,顺利将吉利星座的11颗卫星送入600公里轨道。此次任务圆满成功,也让海阳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截至目前,海阳已成功实施18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送入115颗卫星。作为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母港,东方航天港已成为国家航天发射体系的重要补充。

在中国航天的版图上,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中心。而如今,山东海阳的名字也必须被加入其中。海上发射不仅拓展了发射场的地理空间,也回应了公众对于安全性的关注。鲁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指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传统发射残骸区与居民区日益接近,风险难以回避。将发射场迁至大海,是实现残骸落区“本质安全”的必然选择。

滕瑶团队自2017年底起与航天科工团队协同攻关,历经500多个日夜探索,研发出适用于海上发射的火箭起竖架和全球首艘运载火箭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从一开始的“两三千万一发”,到如今将近岸发射成本控制在五六百万,海上发射在技术与成本上都逐渐走向成熟。

“海洋工程和航天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当,但航天更强调可靠性。”滕瑶坦言,火箭飞行没有检修的机会,哪怕千分之一的差错,也可能带来颠覆性后果。正是这种对可靠性的执着,使得海工与航天的结合最终成功落地。

从1956年中国航天起步,到今天商业航天驶向大海,几代建设者的接续奋斗,让中国逐渐具备了在全球舞台上开拓新航道的能力。

 


来源: 山东卫视
编辑: 林欢欢
责编: 薛猛
主编: 丁坤年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